所有人都记得,太子还有一封罪己书未曾宣读。
前两次朝会父皇不在,秦弘才没有念,严锡正等人也没有提醒他念,仿佛只要他装傻,父皇又不追究的话,这事便能糊弄过去。
但秦弘没想过要糊弄。
待今日的早朝即将结束,大臣们也都议完事后,秦弘出列了,从怀中取出一封折子跪在地上,朝龙椅上的父皇道:“父皇,儿臣的罪己书写好了,请父皇过目。”
大殿上瞬间响起一阵嗡嗡的议论,秦仁手里的小汤婆子也险些松落坠地。
兴武帝扫视一圈,最后看着太子道:“平身,直接念吧。”
【作者有话说】
二更废太子,暂定晚8点左右![亲亲]
第132章 · 132
秦弘当了十四五年的太子,这期间无论回答父皇的问题还是大臣们的请示,秦弘都会先在脑海里反复思量,确定不会惹怒父皇或是拿错主意才开口,久而久之,他便成了君臣们眼中那个束手束脚、优柔寡断的太子。
包括少年时期,秦弘也少有自信满满的时候,文先生让他说自己的理解,秦弘会怕理解错了让先生失望惹秦梁嘲笑,武先生让他与秦梁切磋,秦弘既怕全力以赴伤到秦梁,又怕保留实力却不敌秦梁。只有死记硬背就能答对的题目,或是勤苦练习就能掌握的刀枪之法骑射之技,秦弘才会有足够的把握。
今日是他在文武大臣们面前宣读罪己书的日子,在所有人看来,太子殿下都该是惭愧的狼狈的,但偏偏就是今日,却是秦弘记事以来对自己最有信心的一日,因为他确定这是父皇希望他做的,确定他这么做对他对父皇对大齐都好。
所以,得到父皇的准许后,秦弘站了起来,再转过身面朝文武百官。
太子殿下虽然清瘦了许多,但他依然身高八尺有余,此时他的脸上再无平时的憔悴苦相,大臣们只看到了久违的温和俊朗,此时他站姿端正视线在众臣间平移,再无往日的彷徨顾虑之态。
单看太子这番仪表气度,谁又不服气他这个嫡长子出身的太子?
刚刚还担心大哥难堪的秦仁看到这样的大哥,又心疼又钦佩,敢作敢当坦坦荡荡,不愧是大哥!
成国公吕瓒见到这样的太子女婿,心中很是欣慰,男子汉大丈夫,挨骂就挨骂,知错能改就还是好儿郎。
左相严锡正垂下了眼帘,不忍再看这位他曾经极力拥护的太子,因为他很清楚太子的秉性,只要太子还把治国当成份内之事,再累再怕太子也会战战兢兢地背负储君之责走下去,只有彻底地放弃了,太子才会心神难宁如卸千斤重担。
在文武百官或诧异或复杂的目光中,秦弘放下手中的奏折,一边依次扫视满朝文武,一边诵读他亲自写好并背熟的罪己书。
“身为太子,弘有七罪。”
“首罪不孝。自我年幼,父皇便教导我要博览群书效仿圣贤,我明知朝廷用人当奉行公正,却以太子之尊胁迫吏部尚书举荐庸臣,不遵父皇教诲,是为不孝。”
“次罪不忠。父皇为君,我为臣子,臣子以公谋私欺君不报,是为不忠。”
“三罪不仁。我用贪官,贪官所贪皆得于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因我受害,是为不仁。”
“四罪不贤。入朝多年无尺寸之功,内不能规劝长姐悬崖勒马,外不听贤臣劝谏修身克己,是为不贤。”
“五罪不智。参政时明知有违律法成例却一意孤行,不辨是非曲直,是为不智。”
“六罪不勇。父皇南巡前命我监国,将大小国事尽托付于我,我却畏难怕险,每遇灾乱战事皆推给中书省决断,是为不勇。”
“七罪不良。身为长兄,德行皆有亏于心,无法以身作则,愧对手足,是为不良。”
太子句句掷地有声,百官们垂首静听,竟是每一条都无法反驳。
支持太子的,觉得太子过于坦诚了,有几条明明可以不说,可太子亲口都列出来了,他们便有心替太子美言转圜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