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商叶初摸了摸脖子,“为什么要改成这样?”

商叶初是真不理解。把原本的健全人主角团改成老弱病残俱乐部有什么好处?即便只是纸面上的几行字,也能看出这些人各有各的讨厌之处。尤其是孱弱圣母的主角,播出来之后,不被观众骂死才怪。

想起盛闻之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嘴脸,商叶初又补充了一句:“麻烦说得详细一点,我、我不太明白这个。”

想说服盛闻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商叶初得抄抄古文华的作业。

古文华没有露出丝毫不悦的神色,似乎早就知道商叶初会问这个问题。

“当然是为了代入感和爽感。”古文华抽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刷刷刷写下这两个词。

“代入感。

“电影人物不单单是人物,更是观众的透镜。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投射面具’,一个角色的开放性越强,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欲就越强。”

古文华点了点纸上原本的“计算机天才”的字样:“原剧本中,这些角色都是精英阶级,站得太高了。假,大,空,不食人间烟火,抽离于群众之外。这样的角色怎么会有代入感?”

天才,有神力的混混,精英白领,女鬼。商叶初回想了一遍主要角色。好像确实如此。

古文华摇了摇头:“说实话,我很惊讶,这本小说中,只有主角还让人有些代入感。其余的角色,完全是剧情的容器。飘在半空中,高高在上地演着样板戏……这个编剧,给人一种从来没体验过生活的感觉。”

商叶初脑海中蓦地出现盛闻之的身影。

盛闻之何尝不是如此?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自顾自说话,自顾自做着自以为正确的事情。对待旁人总是“我认为”“你应该”,而非真正地理解对方。

盛闻之,是个活在玻璃罩子中的人。

第326章 观众

一想到这里,商叶初原本想吐出的质疑就被堵住了。

见商叶初没说话,古文华便继续说了下去。

“原剧本中的角色形象太过单一,只能让一小部分人有代入感。这一小部分人是什么人呢?”

古文华在纸上写下几行字:

【影评人】

【文青】

【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中产阶级】

唰唰唰,唰唰唰。落笔声中,商叶初眼前闪过了许多电影的影子。那些电影无一例外是网络上盛赞的“好电影”。

“这些人掌握着话语权,是观众中嗓门最大的一批。”古文华侃侃而谈,“讨好了他们,我们会获得口碑;但如果只讨好他们,也就意味着这部电影只剩下口碑了。”

“讨好?”捕捉到这两个字的瞬间,商叶初忍不住皱了皱眉。不知为什么,她觉得古文华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了。

在拍《哑婆》的时候,虽然只是一部毕设,古文华也是呕心沥血,事事亲力亲为的。那时的他,可没有口口声声要讨好谁的习惯。

古文华一愣,迅速道:“抱歉,这是高三伏导演常说的话,我听多了,可能一不小心说顺嘴了。”

古文华刚刚说出这词的表情相当自然,可不像是口误。何况高三伏出了名的清高自傲,会说这话?

商叶初没有问出口,反而点了点头:“我倒是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想做自己就去搞艺术,想赚钱就得去讨好观众。讨好观众没什么丢人的,不愿意讨好观众,扑街了又怪观众不去看电影那才丢人。”

这是商叶初的心里话。商叶初拍过的扑街电影绝不比任何艺人少,长久的浮沉让她明白了一件事:怪谁都不能怪观众。

几年后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极度普及、成熟,普通观众也能上网,互联网不再是部分人的一言堂。文艺圈娱乐至死,权威逐渐被解构。观众不必花钱当孙子,不再受媒体喉舌、公众知识分子的PUA,大大方方地掌握了话语权。

商叶初在那个时代见过太多自视清高,结果被观众吊打群嘲的导演。数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