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标榜自己为神的时刻,就已经有了人的劣根英雄会自视为英雄吗?

一个人,放弃高官厚禄和安逸舒适的日子,整天活在担惊受怕之中,图什么呢?

她为了什么而奋斗?她为之付出一生的,到底是什么?

在黑暗中的时刻,她有没有展望过黎明?

在蛰伏中的时刻,她有没有怀疑过自我?

就像饰演小越需要追根溯源一样。饰演李益明,其实也同样需要做到如此。只是后者身上那份血色的荣光太过耀眼夺目,晃得商叶初忘了自己的老本行。

在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与怠惰那一刻,商叶初脸上直发烧,心里乱得像撒了一把跳跳糖。既有拨云见日的喜悦,也有新添的迷茫。

车窗外街景飞逝,渐次亮起的路灯被甩成了一条虚线。商叶初想起临别之时,自己因为不安而问出口的话

“奶奶,你也相信那样的……信仰吗?”

胡老太太笑了。笑意很和蔼:

“我当然相信。我到死那天都相信。”

------------

商叶初回到公寓,胡吃海喝了一通,兑换完毕之后,钻进了103的数据库中。

103的数据库资料浩如烟海。商叶初坐在资料库中的电脑桌前,却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研究。只好翻阅李益明的传记资料,找寻蛛丝马迹。

李益明没有后人,只有生前和同事的一些谈话流传了下来。据她自己口述,她生于一个地位很高、富足宽裕的缙绅之家。这样的家族也注定会有许多封建糟粕。李益明的几个姐姐自小缠足,受尽苦楚。李益明耳濡目染,心中十分害怕。

到了李益明该缠足的年纪,革命的火种吹到了汝关。新政府下令废止缠足,在理论上,李益明可以幸免于难了。

当然,封建习俗的顽固远超任何人的想象。事实上,李益明家中仍旧偷偷给她缠足。

后面的记录已经佚失,在所剩不多的谈话资料中,商叶初只知道李益明最终没有裹脚。至于中间发生了什么,现有的资料中没有,郑博瀚的剧本里也没写。

李益明走上红色道路的缘由同样只有只言片语。在简单的记录中,只说了她去瑶港求学,受到了当时进步刊物的影响。再往后又是一大片空白,再见面之时,她就已经是一名优秀的赤党党员了。

商叶初估算着李益明求学时的大致年纪,对103道:“能不能帮我把15年至20年左右,瑶港市流行的进步刊物调出来?”

103没吭声,过了一会儿,商叶初面前的电脑界面上就多出了一整页密密麻麻的小字。

商叶初滑了滑界面,不由咋舌。

这也太多了!

103解释道:“瑶港市是当时重要的文化阵地,许多蓬蓬勃勃的新思想和理论都诞生于此。你要是想看的话,我推荐你看《摘星》,那是瑶港市赤色主义的萌芽。李益明的原型应该看过这个。”

商叶初便点开那卷叫作《摘星》的刊物,翻看了几页。

时代的隔阂是很残酷的东西。至少在商叶初眼中,这本叫作《摘星》的杂志中收录的文章,文笔十分呆板枯燥,情绪有余,感染力不足。通篇堆砌的术语和半文半白的晦涩长句看得人十分吃力,毫无吸引力和趣味性可言。

商叶初读了几页,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丢下《摘星》,点开一本名叫《大笑三千》的刊物。看名字,这应该是一本笑话集,也许读起来会好一些。

《大笑三千》果真是一本笑话集,里面有很多短篇小笑话和幽默小品文。卷首的笑话叫作《吹嘘》:

【三人比脚力。一人曰:“我自城门出发,至松行山,不过一炷香功夫。”又一人曰:“我自茶肆门前,至北大山,仅费一盏茶时。”第三人闻言,笑曰:“尔等皆不足观。我自地下三尺直上青天,不过一跃!”】

这笑话能放在卷首,想必质量应该不错。但商叶初并没有看懂,也不觉得有什么好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