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1 / 2)

吴观摇头, 沉声道:【只是, 皇子卓尔不群,招致旁人妒恨,周围虎狼环伺。若令其仇敌知晓二人所为, 定会百般阻挠。】

【故此, 皇子与老人居隐幕后,托老人好友为山长,经办此事。】

【历经百余日夜,台山书院终于落成。】

听到落成二字,阿萝长舒一口气。

吴观讲述时, 她听得认真, 被故事吊足精神, 直至此刻, 方觉尘埃落定。

往回想去,此间种种,如周文成苦求无门、师徒秉烛夜谈等等,竟如白描图卷,在她眼前悉数浮现――这令她倍感认同,又心生困惑。

她眨眸,道:【所以,是魏?^建立书院、送更多学子参加科举?】

吴观颔首,道:【不错。】

得此回复,阿萝抿唇,又松,道:【为什么?】

平日里,她所看见的魏?^,分明冷傲、残酷,浑身覆满尖刺,不露半点真意。他工于心计,与人不诚,只计量用处,常威逼胁迫。

――待她,尤是如此。

她仍记得,是他以蒙蚩的性命、待遇相要挟,强迫她留在肃王府、讨他欢心。

【他做这些,是为求用处,还是出于真心?】

吴观闻言,挑起长眉,面有讶色,却并未作答。

曾经,周文成谒见魏?^,他受邀入府、坐于旁侧,亲耳听见周文成问过魏?^,道是肃王身居高位,牵挂微末之人,意欲为何。

对于魏?^的回答,他言犹在耳。

――本王身居高位,尚且如履薄冰,换作先生所言微末之人,又当如何?

这些话,叫吴观当时听去,深觉魏?^口舌漂亮。之后,他眼看书院平地起、将一批批学子拽出泥沼,方知魏?^笃志、并非纸上谈兵。

吴观身为山长,最知书院艰辛,只是说来话长,不好尽数告予阿萝。

他道:【我不敢擅断肃王真意,但有一点可以交代。】

【凡是书院学子,皆视肃王为恩人,无不研精覃思,但求为肃王尽绵薄之力、以报恩德。】

他知阿萝来自巫疆、对越语不算熟稔,便道:【若小娘子不好理解,只管记住――对肃王殿下有用处,正是学子们的心愿。】

这番话仿若连珠,打入阿萝耳中,似往心头滑落。

她抬眸,望向吴观,看人泰然自若、不似有假,一时只张唇,不知作何答复。

吴观见状,亦不作多言,只摆手道:【书院之内,尚有不少去处,颇具闲情逸趣,还请小娘子移步,听老朽细细说来。】

……

另一侧,台山书院,风雩亭内――

魏?^临池,负手而立,扫视池内锦鲤。

于他身后不远处,段明撩衫跪地,头颈低沉,背脊却笔挺如竹。

魏?^道:“你倒是知礼。”

短短五字,言语无多,口吻凉薄,含义晦暗不清。

可段明一听便知,这是在说他看阿萝。

吴观曾告诉他,肃王此程有女子随行。那时,他不甚在意、只觉麻烦,想男女授受不亲,若有女子暂住书院,学子行事定有不便。

岂料阿萝清丽、娇憨,甫一出现,就将他视线紧紧抓住。

尔后,他看魏?^动作、听阿萝对话,便知二人关系匪浅。按情形看,应是魏?^倾慕阿萝,而阿萝浑然未觉、或并无情意。

眼下,魏?^动怒,特意将他与阿萝隔开,更令他确信此事。

便道:“小生知错,定当改正。”

不待人回答,他又抬音,道:“可殿下自己,何曾以身作则?”

魏?^闻言,不由勾唇,目露冷光。

果然,如他所料,段明不会轻易放弃。在他面前,段明提议为阿萝领路、有心与之独处,定不可能因三两句斥责而罢手。

“你胆量不小。”他道。

――倒是没否认自己盯着阿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