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地,那梧山书院便是楚州府辖内包括十五个县城的学子都梦寐以求的念书圣地。
要举办诗会的消息一出,那府城里的学子纷纷拿出十二般精力,作诗投贴,就想着能得梧山书院夫子们的赏识,便有机会到梧山书院念书。
柳青在梧山书院见着递名帖的人,川流不息,从他进门报到,到他离开,就没有散过。
听柳青说完这事,张二郎却摇摇头,表示就不掺和了,倒是过来拜访的曾四兴趣很浓厚。
“我也早听说梧山书院办这诗会的事,咱们这些默默无籍的人,可以进去增涨见识!”
“那曾四你可做诗投贴!”
“你怎知我没投呢?”曾四干咳一声道。
“过了?”柳青跟张二郎均问。
“自然是,过了的。”曾四身子都坐直了几分,而后从袖中掏出了一份请帖,面带得意,“如何,张二?你也去投首诗,咱一起去开开眼界?”
张二郎思忖后,依然摇头。
毕竟他是青云书院范山长收的弟子,这等获取别家书院夫子赏识的事,做了,怕是有轻视师门的嫌疑。
曾四也知道张二郎的实际情况,所以在自己投贴时,也没叫上张二郎。
反正自己是没得范山长特别青睐的,爹不疼娘不爱,若在梧山书院碰着个大儒能收自己为徒也是好的,若没收获,说是去诗会凑热闹的,也没人会说闲话。
眼看着近晌了,屋里头没吃的,三个读书人便起身出门,到陈家河粉店去祭五脏六腑。
陈家河粉西店今日格外热闹,里头除了平日过来光顾的不少学子,还集齐了两个县的县试案首。
一名便是陈念蹇了。
府试考完后他也没回抚宁县,而是留在府城等待榜案揭启,今天与沈帆一起,来西店看望陈小姑,顺便帮衬一下四妹的铺子营生。
一名是榆林县案首江禹。
也是沈帆带过来的。
沈帆虽户籍在抚宁县,但家在榆林,也在榆林县的书院念书,与江禹同一个书院。
沈帆算是考学的学子中最年幼的那一位,身为他的学兄,平时多有看顾,沈帆跟江禹要好,又跟陈念蹇是表兄弟,因此两个县城的案首也就这么彼此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