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为了有利民生,将鼓励进行商业活动。诸位大臣对此可有什么看法,可以畅所欲言。”

自古士农工商,商业的低位是最为低下的,至于为何低下,自然是当权者有意打压的结果。因为古代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产量低,获利微薄,商业获利快,一旦不加抑制,劳动力便会大量向商业倾斜,极易造成农田荒芜,粮食产量减少,影响国计民生,无法抵御战争与大饥荒。

所以当萧彧提到此事时,那些大臣们很多都是蒙的。

闵翀赶紧给他捧哏:“陛下常说无商不活,臣深表赞同。但不能一口气放宽所有的商业活动,得循序渐进,比如商号的名额就得逐步发放。”

这也是他们商议好的,商业规模需要加以控制,至少不能干扰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杂交稻,粮食产量提高了不少,萧彧也一直在鼓励工部进行创造发明,生产更高效的生产工具,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但在蒸汽机发明之前,始终都还是小农经济,效率太过低下。

裴凛之也说:“臣以为推行商业活动是有必要的,番禺的商业就发展得相当不错。”

一些心思活泛的朝臣忽然就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失去了田地,那么还可以通过经商来弥补损失,以维持大家族的正常开支。

下朝后,裴凛之对萧彧说:“这些大臣似乎对经商瞧不上啊。”

萧彧笑着摊摊手:“机会都提供给他们了,要是抓不住,朕也没办法。”

他还没有禁止朝中大臣亲属经商呢,商业发展的初始阶段,鼓励总要多过于限制的,否则就打消了积极性,至于其他制度,是需要慢慢完善起来的。

均田制既然已经确定下来,接下来就该推行了。

三百名进士,除了二三十名留在京城任职外,余下的皆被派往各州郡县去推行均田制。

临走之前,萧彧亲自给派下去的两百多名进士上思想课,其实也算不上上课,就是聊天,传达了一下他自己的治国理想与思想,希望这些进士们也能够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与目标,与他一起创造出一番伟业来。

对儒家弟子来说,治国平天下向来都是最崇高的理想。尤其是年轻人,这种理想尚未受到现实的侵蚀与敲打,依旧非常清晰坚定,被萧彧一鼓励,大家都很热血。

萧彧对大家的反应非常满意,不管结果如何,但至少,他还是有一些拥护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