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待他起身接过话筒说话时,声音又和本人出奇贴合,很平静,又有不易化解的森冷:“各位好,正方二辩安尧,向您问好。”
这套西装真的很衬他。肩位合适,腰部的走势也恰到好处,隐隐将他的身形完全勾勒出,以最自然最得体的形式展现他的外形优势。徐听寒不自觉眯了眯眼睛,期待那束过亮的舞台灯光早点移开,方便他看清安尧五官的每处细节。
场上八个队员,有男有女,徐听寒只记住了安尧的名字。是该怪身边人提醒太多次?还是安尧就是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种人?徐听寒来不及想太多,好像少看安尧一秒都是一种遗憾那样,不加保留地注视着他。
等双方辩手都完成介绍后,裁判宣布了比赛规则,正方一辩就开始陈述。灯光的色调也配合比赛,从一开始偏向温暖和睦的黄色转成微微有些简洁冷静的白色。追光不再直射所有辩手,而是重点照射每方的一辩。徐听寒努力想要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一辩的话上,却总是控制不住将视线频频投向安尧。
没有追光,镜片的反光被削弱,徐听寒终于能看清方才被外在因素遮挡住的安尧的眼睛。就算戴了眼镜,他的眼睛也很大,是微微上挑的眼型,有很薄的双眼皮。他在听己方同学的陈述,同时在纸上写着什么,专注低头时一点没打理好的碎发垂落,轻微晃动着。
而徐听寒也不是完全没听一辩的陈述。正方的立论很扎实,构建的论证框架结合了时下热点,并不保守,风趣中兼备严肃。不论是否在赛前对题目有自己的选择倾向,都不得不承认正方论证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反方一辩结束立论后,攻辩环节开始,辩论赛的节奏也逐渐加快。上场的队伍配置几乎都是老生带新生,而有些新生因为经验不足,很容易成为对方辩手攻破反驳的关键对象。反方二辩很会引导提问,正方一辩一时不察,掉进了反方的逻辑陷阱,被二辩揪着进攻不放。台下支持反方的观众带头喝彩,场面瞬间混乱,裁判迅速按了几次铃:“请观众们保持安静,不要干扰辩手比赛。”
“不是,这也太容易被问倒了?刚刚论证的时候三个论点不都抓的挺好吗?对方换个案例一提问马上就不能自圆其说了,观点全散了。”最先说起安尧的女生似是不满地抱怨了一句,“新生确实太容易紧张了,唉,对方的新生好像很有经验的样子。”
“是啊,二辩都这么厉害了,三辩不是更强?一会儿轮到三辩还不知道要怎么提问呢,估计也不容易防守。”
看见反方众人脸上稍稍松口气的神色,徐听寒也觉得正方这场情况危急,不是很好打,只期待其他几人能给出更有力的论证与驳斥。
希望那个很突出的安尧不是徒有其表,不然徐听寒真的会质疑滨城大学辩论队的水平。
相比反方二辩的激进与强攻击性,安尧攻辩时语调始终平和,甚至有几分不疾不徐的耐心。可他提的问题又很犀利,“您刚才提到的案件中,主人公是在民众的讨论下才从‘加害者’变成了‘受害者’,这个案件恰恰佐证了我方的论点,适度理性的讨论有利于社会公正,并不像您方说的‘合理化加害行为,赋予了加害行为正当性’。”
反方一辩似乎是早有准备,将辩论重心转移到舆论压力上,又被安尧拉回,针对反方在立论中提到的三个案例进行了拆解,不断追问。方才还气场强大的反方一辩在回话时明显有了停顿,安尧等待几秒又继续说:“…在方才我方提到的一个案件您方始终没有反驳,是否是因为您方也知道这个案件恰恰是对您方观点的不利支持呢?”
“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约有24.7%的女性遭受过家暴,全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0%女性曾受到过可被定义为家暴的伤害。在我方提到的xx案中,当事人曾向当地法院提起过17次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当地法院均以‘可以调解’驳回了申请,导致当事人额外多遭受了一年多的家庭暴力,直到忍无可忍刺伤丈夫,被当地媒体报道后才得到广泛关注。在这桩案件中,这种讨论不正是必须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