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用生命保护的人,她不能让她出事。
站在莫晓南的视角,她自己虽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却在母亲去世后另娶,更是在战端一起便携夫人远渡重洋避难。她没有想到,自己竟是在徐家父女这里,感受到了未曾拥有过的亲人一般的关怀。
莫晓南是一个语言天才,她精通俄语、法语,对日语也有所涉猎。她接受过专业的特工训练,所以才会被委以重任深入敌营潜伏。莫晓南的这一生同样坎坷,其跌宕起伏之程度完全不输女主,而这也意味着,她承受了远超于常人的痛苦。莫晓南牺牲于一九五〇年的台北马町场刑场,在此之前她向组织传递了大量淮海战局的情报,就连辽沈决战朱砚平被俘的那一场沈阳之战,其中也有她的一份功劳。
周先良则是小说里另一个极其重要的灰色人物。从最初的“反共斗士”、“三民主义”的虔诚追随者,到最后的起义投诚,仿佛这也是历史上许多最终弃暗投明的国民党将领的缩影。她心思狡猾,手段狠厉,却在面对外族侵略者时丝毫不肯妥协。她的一意孤行触怒了军统高层,因此被以“叛党”之名收押监狱,即便后期被释放,她也始终因为资历老、能力强而被上面忌惮。
而她自己,最终还是对自己信仰的主义、对自己效忠的党派失望了。
至于女主徐应明的两段感情,则皆以悲剧收场。
穆钧时是徐应明的初恋,二人是真真正正相爱过的。如果徐应明没有加入军统,或许他们也会像寻常的恋人一样共度余生。
穆钧时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为人温柔,对徐应明用情至深。可是,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徐应明同朱砚平前赴临澧接受训练,为了打消日本人的疑虑,二人假扮情侣。然而这一切穆钧时却毫不知情。徐应明离开后,他渐渐同日本人越走越近,最终落水出任伪政府的官员。他原以为以这样的方式就能让徐应明回到自己的身边,殊不知徐应明心中看重的并非钱财权势,而是气节与家国。穆钧时的附逆投敌,也最终使这一对曾经的恋人,彻底地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
如果说穆钧时是徐应明少女时期的心动,那么她对于朱砚平的感情则更加成熟。两人相识于一九三八年的春天,那时的徐应明正处于对于前途的迷茫之中上海沦陷,父亲加入亲日团体中华复兴会,而自己又临近毕业对未来一无所知。她渴望一个契机改变现状,而不是在这出卖灵魂的“安逸”之中浑浑度日。
朱砚平的出现带给了她希望。对于那时的徐应明而言,朱砚平是一个崭新世界的象征,他有志向、杀敌抗日,而这些都是徐应明所向往的。在临澧,朱砚平担任教官,教授徐应明特工技能。他的能力令徐应明倾慕,尤其是当徐应明回到上海,按照朱砚平对她的教导行动和潜伏时,这一种情感在她日复一日的美化中达到了顶峰然而徐应明却并不知道,此时此刻,朱砚平已经调离前线,在争权夺利之中,早已迷失了自己的初心。
回到大后方的徐应明认清楚了朱砚平的真面目,也下定决心再一次放弃自己的感情。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朱砚平却似乎对自己动了心,当然,这样一种喜欢同样也建立在利益之上。朱砚平在徐应明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从前的影子他放不下眼前的权势利益,却又对于曾经的纯粹而感到怀念。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便利潜伏,徐应明便开始了与他的周旋。直到一九四七年南京洪公祠的回廊里,朱砚平希望徐应明能够随自己一同前往东北战场赴任,然而徐应明却没有答应,甚至也不曾相送。于她而言,所有的爱也好,恨也罢,早已归于平静。朱砚平之于她,早已无足轻重。
最后,我还想要特别写一写程代颐。
程代颐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并不算讨喜。她不遗余力地给徐应明制造麻烦,想要扳倒她为父亲报仇。可是谁又记得,她原本也是一个胆小腼腆的女学生?她不理解父亲的牺牲,也没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她拒绝接受安排前去延安,反而是转头便加入了中美所特训班,将屠刀指向共产党人。可是她真的不知道父亲牺牲的真相吗?或许一开始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