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1 / 2)

他们急于抓住救命稻草,不管那低于现在市场价百分之十,犹如趁火打劫的强盗行为。

可是现在,周永利愿意照单赔偿他们的损失,并以高于市场价百分之十的价格。

一边亏、一边盈,不是傻的都知道怎么选。

徐东见状,顿时慌了。

他答应协助骆从诗,可是先收下了五千块。

事情要是办完,还有两万五。

两万五啊!

有了这钱,他能直接搬到长京市,自己下海做生意。

徐东赶紧高声说道:“你怎么保证?厂里没钱了!账本上都写着,清清楚楚的,没钱!要是有钱,他会连工人工资也发不出?他会给大家打白条?他要是有钱,我和家里那口子就不会两个月也没领到钱!”

请听神明的话  最里层的是蔗农, 正等着周永利或是北方豪商的资产证明。

徐东去外面一趟,回来后不慌不忙, 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周昊海见状, 捏紧拳头:“回头看我不揍死他。”

骆白:“记得套麻袋。”

这时候有个穿着蓝色工人服的年轻女人走进来, 她身后还带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

穿工人服的年轻女人就是制糖厂的车间主任,截胡徐东的‘高学历’新人。

她跑了趟长京市, 准备许多材料, 还找来一名银行职员以及银行开具的资产证明。

此时的资产证明没有后世的麻烦以及限制, 尤其对于银行大户,会予以特殊照顾。

八十年代的人们压根没有把钱存到银行的概念,距今短短几年,观念虽有所改变但也达不到后世人人将钱存进银行的盛况。

周永利和骆父站起迎接那名银行职员, 后者打开公文包,拿出文件。

“这就是周永利先生于今日在我行开具的资产证明,所有不动产并流动资金初步估算,十五万左右。”

哗然声起, 闻者艳羡不已。

万元户在西岭村不少见,但十几二十万的,那就真的是有钱。

他们原先知道周厂长有钱,却也料不到原来那么有钱。

随后,骆父将骆母带给他的存折、房产地契等摊开, 放在桌子上。

“我全副身家也都放在这里, 没有十来万, 但三四万还是有的。”

骆父环视众人:“我知道大家整年收入就靠田地里几亩糖蔗, 糖价疯狂下跌,连带糖蔗价格也下跌。大家心里疼得滴血,偏偏食糖滞销,厂里还不上钱,你们心慌,我们都能理解。我和周厂长一直在努力争取,争取你们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

蔗农们沉默,围观众人也都安静。

这是骆父第一次在他们面前敞开心怀畅谈,也是西岭村村民们第一次真正了解骆父为人。

畅谈是了解的前提,而了解就是彼此信任的开端。

任何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改革,不是执政者的一言堂。

真正开展实施并在改革道路上前行的,恰恰是默默无言的人民群众。

骆父铿锵有力:“如果没有市场渠道,如果我们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们绝不会阻挠,绝对积极配合!但是现在,尽头是光明平坦的道路,我们可以保证你们西岭村所有蔗农,今年不仅不会血亏,而且是大赚一笔!”

骆父和周永利目光炯亮,犹如黑暗中明亮的火炬。

在场的蔗农几乎被说服,而围观的村民们心潮起伏,激动澎湃。

九十年代,经济开始腾飞。

整个华国朝气蓬勃。

上下百年,再无哪个时期及得上此时的蓬勃旺盛和纯真美好。

一辈子大字不识的农民们或许会被愚弄,但此时的他们无疑非常容易交付信任。

至少围观的村民,改变了以往对骆父浅薄的印象,心中打下拥戴他的基础。

啪啪啪

清脆的鼓掌声从人群中传来,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