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载着我们,又经过了阊门,一路颠簸着大约有一炷香的功夫,才停了下来,下得车来,王和均指着车刚刚驶过的一座桥道:“看,这就是天下闻名的‘枫桥’。”
我往回走了几步,到了岸边,回望这座“千古名桥”,却原来就是一座常见的单孔石桥,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因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我对此桥也是向往已久,如今一见,心下不免有些小小的失望。
“怎么,是不是觉得这桥平淡无奇,有些失望啊?”王和均问道。
“嗯!是有那么一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王和均用他那醇厚低沉的嗓音吟诵了一遍《枫桥夜泊》后,笑道,“这首绝句相传是当年张继落第路过枫桥时所写,由诗中可知,他当时的心境颇为凄凉啊,现在是白天,艳阳高照,没有乌鸦啼鸣,也没有寒霜满天,这运河上又是船来船往热闹非凡,咱们没有张继的心境,自然体会不到诗中所写的意境。”
“那也是!”我点头赞同王和均的意见。
“走吧,去瞧瞧千年古刹。”
“好!”我朝他微微一笑,转身欲行,迎面忽扫来一阵寒风,直刮得人快喘不过气来了,周遭的树木都是一阵乱颤,落叶纷纷,待我睁开眼一瞧,肩上竟停了一片红枫叶,我将枫叶取下握在手上,脑海中蓦地晃过一个人影:好像许久不曾听到班第的消息了,不知他在那边怎样了?
“晨曦,晨曦?”王和均用手在我眼前晃了晃。“你怎么了?”
“嗯?啊,没什么,就是觉得这枫叶挺漂亮。”
“可惜现在已是初冬,你若能在仲秋时节来,这两岸连绵的枫叶才红得炽烈,那盛景才壮观呐!”王和均有些遗憾地道。
“呵呵,下次吧,有机会的。”我转着手中的枫叶,向黄墙碧瓦的寒山寺走去。
过了山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尊大肚袒露,对着我笑呵呵的弥勒佛像,一见之下就不觉心生欢喜。穿过这座前殿,便置身于一个清幽萧远的院落,正对面就是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大殿前面的露台上有一个炉台铜鼎,我凑近了一看,这鼎的正反面都刻了字,正面是“一本正经”,背面是“百炼成钢”。后面的四个字刻在这里,还可理解,前面那四个字不是经常用来形容人的吗?刻在这铜鼎上算怎么回事?
我不由地望了一眼王和均,这“活百科”跟我笑了笑道:“这‘一本正经’可不是平日里我们常说那个意思,这里的‘一本正经’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本真正的经书。相传曾有一次,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谁都不服谁,最后想出来个办法,双方各扔一本经书到铜炉里焚烧,看谁的经书耐得住火烧。于是僧人便将一本《金刚经》扔了进去,火熄了以后,还是完好如初。为了赞颂这段往事,于是就在这里刻上了这四个字以兹纪念。”
“完好如初?那些和尚肯定耍诈了!”我惊讶完才意识到自己刚刚说的声音有点大,而且,我现在就身处到处是和尚的禅宗庙宇中,刚刚的“高论”已引来周围一些香客的侧目了。
“呵呵,传说罢了,不必当真!”王和均莞而一笑,道,“走,进殿吧。”迈进了大殿内,面对这高高的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的塑像,王和均又对我神秘地一笑,轻声道,“这个大雄宝殿可有点与众不同,不知道你能不能发现。”
与众不同?我没出声应他,因为这殿内的气氛实在太肃穆了,眼前的如来佛像前,就有三个虔诚的善男信女跪在那里拜了又拜,不过,我的眼睛却开始在殿内四处仔细地观察起来。
在我转到了如来佛像的背面,这“与众不同”,终于让我给发现了一般的寺院,这背面必然是普渡众生,宝相庄严的观音大士,而这里竟然供奉着两个僧人,右边的僧人左手执荷枝,右手指着地,似乎正在谈笑风生,左边的僧人手捧净瓶,袒胸露腹,似正在侧耳倾听。
“这……”我刚想发表见解,又惊觉自己声音有点大,于是压低了声音对王和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