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鼋鼍蛟龙鱼鳖生焉的趣事:明朝很多笔记文学都有记载,如《尧山堂外纪》
【吴伯通为浙省提学副使,士子专取功夫,时初学作文,多不根,为其罢出者众。群往御史台求试,御史复发吴公,吴出题《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论》,题乃一滚出来,文难措辞,而论又涉于性理,取者无几,甚为吴所辱。有嘲之者曰:“三年王制选英才,督学无名告柏台。谁知又落吴公网,鱼鳖蛟龙滚出来。”闻者绝倒。】
-
算起来历史上吴伯通是王守仁的乡试座师,王守仁后来还狠狠吹过他的彩虹屁,说老吴这么牛逼的人浙江为啥不给他立祀啥的!
第299章
文哥儿不知道自己随便填的《春秋》会让吴伯通想这么多他常年习惯赶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他大先生留给他的功课(想着尽快搞定好出去玩耍),所以一进入写题状态就十分专注,基本等同于进入无我状态,满心满眼只有一个想法:“我要一口气把这张卷子肝完!”
因此开始答题以后不管吴伯通看他多少眼他都是不晓得的。
由于科举阅卷任务繁重所以考官们拿到答卷的评卷规律是这样的――
最先参考的是《四书》义题因为这些题所有人都要答,且有一定的答题规律读完之后就可以分析出这个考生卷面写得怎么样写起八股文来文理是否通达。
所以,《四书》义的题必须拿出最好的状态来答,因为这是送到考官面前的敲门砖。
第二要紧的是《五经》义题因为《五经》是选考科目,你这道题答得怎么样往往决定了你在《五经》之中的排名。
要知道科举是有“五经魁”之说的选《礼》得第一能称为《礼》魁,选《春秋》得第一便能称为《春秋》魁!
所以被放在第一场的《四书》义和《五经》义,乃是明朝科举的重中之重,也是八股文发光发热的舞台。
至于科举之中的第二场的公文写作题和第三场的策问题那都是走走过场的东西。
第二场主要考校你能否熟练掌握论、诏、表、诰、判语等等写法题目都是挺好写的类似于“假设你在唐肃宗手底下干活现在朝廷要进封郭子仪为中书令请你针对此事拟写一份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