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间那点余火做会针线。

莒绣要洗碗收拾,母女俩忙到定昏,才能回房歇下。

母女俩的住处,早从前院搬到了杂房。

张家二十年前还是一门穷得不能再穷的农户,张山六七岁就跟着石匠抡锤摆凿。延闳二年大旱,张家没有余粮,光靠着朝廷发的那点赈灾粮度日。胡二妹偏心眼,饿死了前头那位生的张大并他妻女几个,也把张山坑惨,每日狠饿,重活还全是他一个人扛,后头身子就一直不大好。

万幸早年卖出去作丫鬟的姑奶奶张草儿,突然托人捎了包银子回来。张家一下就发达了,吃肉盖房,修了青砖青瓦的前院。

年末,张草儿给侄儿捎了个新媳妇,就是秋瑞珍。这回张草儿没捎银子,但新媳妇有体己,都献给婆母,修了这差些的后院。

张家年前年后都盖房,乡邻都道他家怕是发达了,于是就嫁来了一个殷实人家的李四惠。她嫁妆丰厚,但人厉害着呢,半个铜子都没让公婆看见,且极会拢人,很快就拿捏住了男人。再过三五年,接连生下一女一儿,自然站稳了脚跟。

秋瑞珍交付了身家,换来了一年温言暖语,生下女儿再没动静,就只有白眼嫌语当下粥菜了。

眼瞧着大儿要断后,胡二娘良心发烫,买了个妾给儿子,又哭又骂逼着圆房。不过四五十日,张山熬得灯尽油枯,腿一蹬,没了。这必须是不能下蛋的儿媳之过,连带一直不待见的孙女,一块赶到后头的土坯房里,挤着住一屋。

母女俩回了房,秋瑞珍不急着躺下,在旧褥子里掏了会,摸出一沓绣工精致的帕子,压声道:“我瞒了她的,她只当我绣得慢。这些个,是绣那大件裁下来的边料,都是好的,略值几个钱。你藏好了,出门在外,总有用得上的时候。”

莒绣本要推拒,但往细里一想,留下来,母亲出不得门,怎么也兑不上钱,兑了钱也没处使。

她收下了,秋瑞珍高兴,又到柜里翻了半天,摸出来个旧帕子,里头包着沉甸甸几十个铜子,也塞到女儿手里。

东掏西摸,又找出来许多碎料子,全给女儿打在包袱里。

倾尽了所有,做母亲的仍愧疚万分,颓然跌坐,抬手掩面而泣。

“娘,你莫哭,我会好好的,挑个好夫婿带回来给你看。你千万保重,等着我来接你。”

秋瑞珍忧的就是女儿的婚事,留在家,做主的就是恶婆婆。她见女儿晓事,便抹了泪,拢住女儿的手,问她:“四儿,你肯去了?”

莒绣挨着她坐下,安抚道:“娘一心为我着想,你觉得好,我自然是要去的。”

不为自己,也该为娘拼一把。

女儿应了这事,秋瑞珍仍是不踏实。

在家她护不住,出去了她更帮不上。

唉!

可如今,这是唯一的出路了。

莒绣应承的事,自然要上心去做。

往常她不爱往祖母跟前凑,既定下了,便拿着闲暇做的针线,去胡二妹跟前露一脸,话也软和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