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在另一个树下找了一圈,找到几个带红的,一人摘了两个。
“小姐,我去洗。”
“好。”
俞荷坐下给张全知写回信,又给丹慧写了蒸米面皮的方法,问了朝云几个的进步,说了些勉励的话,装在信封里封好。
都等着吧,粉条的生意,不会让陆家占便宜。
张全知接到信,笑着和杜泽端说:“哎呀,我还是第一次见小东家眼热别人的买卖。她教丹慧杜婆子多米面皮的方法,也想挣米粉的钱。可大米运到北方本就贵,米皮一碗得卖三五十文才够本钱。”
“张叔,婶子和嫂子也忙不过来,今年夏天,只奶茶店一项就够她们忙。”香豆天天跟着丹慧嫂子忙的焦头烂额。
“那是我留了心机,没告诉小东家,我们今年到底赚了多少钱。”等过年的时候,他打算去白水县一趟,亲自和小东家请功。
小东家回家,邓三婶反而重视起她留下的摊子,加上开年他们马帮不计成本帮忙往各县运粮,粮食价钱公道,很受百姓的欢迎。
接着三四月,各种药材,红枣,杂粮,百姓们抢着往他这里卖。
出乎意料,陆家粮食店在延州各县站稳了脚跟。
“全叔,要是米粉,本身就是小东家做的呢?”杜泽端突然说,那他们就是为他人做嫁衣。
“一斤进价八十文,卖出去一百文,路上的损失车马费,算下来,净利润只有几文。要是我们从源头进货,那利润都是我们的。”
张全知心里噗通一下,凉意从头上冒出来,半响,才道:“小东家有她的打算。我们按计划行事。”
要真从小东家手里拿货,再卖到北地,他们就是大商贾,没两年就是一方巨富。
离死也就不远。
“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参加科举得个功名,就把这事烂在肚子里。”
“是,伯父。”杜泽端想到自己的孩子,怎么也舍不得带累他,现在这样小富即安就很好。
要是他家孩子也和朝云朝年一样聪明,他重修祖坟。
七月,洋芋叶子发黄,发枯,俞荷请全村老少都帮忙挖。
孩子们手快,捡洋芋很有优势。
挖了几天桃树根的洋芋,俞荷嫌太慢,又买了两头牛,从两边耕地,人跟在犁后面,再挖,再捡,看洋芋大小,在地里就分开装。
“俞荷,明年再多种点洋芋,我们都来帮忙,不要钱。”俞有才没牙的奶奶,哈哈笑着说。
“是啊,俞荷,明年再多种点。”
“冬月,请阿奶阿婶们来帮忙做洋芋粉!”俞荷提着篮子跟着捡,肥料下的重,每个洋芋都有成人拳头大,一窝得有五六斤。
“哈哈,那太好了。”
“大家听到没有,冬月俞荷要请大家帮忙挂粉条呢。”张杏笑着喊道。
“都来,我们都来!”
“都来帮忙。”
每天地里都是一样的欢声笑语。
傍晚,俞荷给每个人发了工钱,把挖坏的洋芋送给大家吃。
“俞荷,谢谢你!”张杏提着几斤大洋芋,笑着说:“给你干活,每天还有免费拿的。”
“张阿奶,你太客气了!”
俞荷每天看着大人孩子高高兴兴来做工,就觉得她做的事很有意义。
十天,洋芋收完,家里前院棚子,屋里,中院的所有空房子和二楼都倒满了洋芋。
实在没地方放,俞荷就放在做米粉的地窖里,院子也盖了新棚子,放了一地洋芋袋,一亩地大概能收两千斤,三十亩地有六万多斤。
每隔几天,俞老头都要叫人将棚子里的洋芋倒腾一遍,有坏了的,湿的,全部捡出去。
今年的辣椒酱全部在酱园做,和俞荷收洋芋的轻松比,摘辣椒洗辣椒,晾干水分。
进了酱园的大门,换上干净的衣服,做辣椒酱的工人全程安安静静,有条不紊。
通常,只听的菜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