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有粮听客人都走了,和唐大丫屋里出来,俞有粮不喜欢说话,唐大丫怕自己说错了话。

这会儿自在了些,一个去正屋帮忙收拾桌子板凳,一个去厨房帮忙洗碗。

第61章

俞有才第二天早起就背着背篓来买洋芋。

“有才,你哥说,得等洋芋晾干水分,你们买回去好储存,秤也公平些,走,我给你捡一点你回去先吃着。”俞老头一把抓住听了话要走的俞有才,给捡了十来斤中小个的洋芋。

“你哥说做种不用大的,就用这种中小洋芋,一颗能切五六个种。”

“二叔,这怎么好意思!”

“有什么不好意思,自家种的,都是吃的东西么,你昨天还帮忙挖呢!”

俞有才高兴的背着背篓回来,遇到几个挑水的妇人,每人给一两个,一下送出去十来个知道心疼了。

张氏昨天听了一晚上,老头子说有地家的饭菜香,真想也跟着来吃一顿,到底怎么个香法!

有钱码头卖胡辣汤,大家都说好吃,有人还传的神乎其技,说什么胡辣汤能治病,简直是鬼扯。

要是一个粥汤能治病,天下要大夫要药铺干什么!

还说什么海外来的新品种洋芋,给村里卖只要20文一斤,给外人30文一斤,一只大公鸡才值个30文,一称还有七八斤重的呢,算下来一斤鸡肉才几文!

他们卖天价的烧鸡烤鸭也就罢了,总是哄的外人的钱,要真村里有人买洋芋,她都要去说说的!

张氏正想着呢,就看见邻居俞有才过来了,他们两个是亲房,老人们住得近,到他们自然成了邻居。

“大娘,要洋芋吗?二叔说谁想买得过几天,要晾干水分怕坏也怕压秤。”俞有才放下背篓给张氏看。

圆溜溜土黄色的拳头大小不起眼的玩意儿,这就是洋芋?

“怎么吃?”

“擦成丝焯水凉拌,或者直接蒸了吃,也可以萝卜一样炸丸子。”

张氏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说:“说了半天,这就是个菜呀,我当是什么金疙瘩。”

“真要一斤20文呢?”

“是啊。一家最多买十斤,多了没有。”俞有才见她话风不对,笑着说:“大娘,我还有事,地里的稻谷快熟了我要去地里看鸭子。”

“去吧。收稻谷才是正经。”张氏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忙笑着夸道:“我稀奇你稻田里养鸭子,现在看,鸭子长得不错。”

“是啊,比普通养的要重个一两斤,不过现在稻谷快熟了,害怕它们糟蹋粮食,要人看着。”俞有才说完,大步往家走。

一天之内,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妇人说起了悄悄话,背地里笑话马三面一个商户女,懂什么厨艺,年轻的时候做饭差点把房都点了。

“现在儿子孙子手里才把人活起来,俞重小的时候一口一个婶子,我还给过饭呢!”俞在山的婆娘王氏,笑着说。她比张氏还要大一辈。

“俞老大坏了良心,把生病的娘老子赶出去和俞重过,现在俞重生了三个儿子,他守着一个病秧子,这几年,要不是邓郎中,有金只怕”俞有才的奶奶李金花不喜欢听王氏说话,就给了一次饭让人记你一辈子吗?

张氏一笑,说:“好人有好报,做事讲良心,都是对的。我们家俞耿,忠厚老实本分了一辈子,就盼着村里家家户户都过得好。不饿肚子。”

“是啊是啊,成新爷爷我们村里数一数二的好人,怜悯老人,疼爱小辈。”

“大公无私,当之无愧的好族长!”

“当年大伯婶娘就心地善良,愿意拿自家的粮食接济村里人,大恩大德,没齿难忘!”俞在山婆娘恨不得拉着张氏的手,夸到她脸上,话头一转又说:“不像有些人,才刚刚吃饱饭,就忘了前恩。”

幸好马三面一般不到村里,不爱听闲话,也不爱说闲话,这话要是她听见,能把俞在山婆娘的嘴扇烂。

俞家正忙着招待亲房,听到信的赵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