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福泽的福气原本还不错,从小身强体健,长的壮壮实实,很少生病。这让林成省了不少的心。
五年前,林福泽 16 岁,彻底长开,五官俊朗,身姿挺拔,不亚于大家的公子哥,人又懂事,在林成的教导下,说话办事都极有涵养。
这样好的底子,可喜坏了媒婆们,来林家提亲的一大把,门槛都要踩破了。
林成整天眉毛飞扬,心情一好,做事更加来劲,染的布质量更是层层攀高,生意竟也跟着日渐好起来。
人家都说他林成的手艺好,经他染出来的布,色泽均匀,图案精美,媲美贡品。
慢慢的,不仅城内,就连城外的许多布行都特意来他家下订单。
日子当真是越过越好。
儿子林福泽也争气,看父亲一个人忙碌辛苦,早早地学会了手艺,别看他只有 16 岁,却已经有小掌柜的模样,能独当一面了。
眼看家中蒸蒸日上,无事可操心,林成开始用心为儿子物色妻子人选。
不久,他相中了一家茶楼老板的女儿,正待字闺中,也曾是提亲人之一。
一打听,这女孩原来早就心仪林福泽,身上穿的衣裳,皆出自林家染坊。
这一点正和林成的意,在他看来,女方家境不再有多好,只要儿女两人心投意合,那便是最好的姻缘。
媒人再次带着小女儿的心意上门来,林成欢喜的很,当场便应了下来。
事后问到林福泽,林福泽却说不急着成亲,要帮爹再把染坊经营地好一些再说。
林成绷起脸:“胡闹,先成家,再立业,你把亲事办了,爹我就没什么可愁的了。”
林福泽毕竟正直青年,禁不住劝,喜笑颜开地同意了林成的提议。
婚事开始提上日程,林成热热闹闹地给儿子操办婚事,人逢喜事精神爽,那段时间可谓是林成最轻松快乐的时光。
林福泽也很开心,既然已经定了亲,他和未婚妻便时而约着私下见面,生活、趣事无话不谈,两颗心越来越近,万事俱备,就等好事将近了。
可还没等成亲,那年的年末,堰州的风向突然大变。属于林家的福气,从此彻底消失了。
当然,林成始终认为,从那时候开始,堰州城的人都没什么福气了,所有的福气似乎都只青睐于杨家,只留下些残羹冷炙,需要全城人来分。
这话并不夸张。原本,杨家也只是一个不大的布商,跟林家的经营能力不相上下。
五年前的年尾,时任知府万顺桥突然将朝廷的贡单全部交给杨家来做。
这些年,堰州布行名扬天下,一直以来都是朝廷的首选采布地。
这杯羹全城人来分,自然是人人有份,大布行多赚,小布行少赚,但没有不赚的。
连同带动着养蚕、染坊等末端行业如火如荼。
整个堰州欣欣向荣。
万顺桥在堰州任知府多年,本从来没干预过布行的生意,毕竟堰州好,他自然也会好,这道理他不可能不懂。
但不知为何,万顺桥没有给过任何人解释,这一次独断专行地,让杨家垄断了这最赚钱的销路。
也正是从那时起,所有上下游的商家,都不得不依附杨家为生。
城里染坊本就不止林成一家,之前大家各自赚钱,互不影响,可以说,林成从来没有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自从杨家说了算,有些染坊恨不得整日跟在杨家身后,就为能独揽染布一行。
可杨百万倒好,他谁都没用,而是把一切都抓在了自己手里,一根头发丝都不往外放。
从制布到成衣的每一个环节,杨家都开了独属于杨家的工坊。
可谓是不仅吃摸干净,连骨头都不往外吐一点。
林成的生意一落千丈。
两家的大人心事重重,婚事筹备的也不再如之前那般喜气洋洋。
但到这个时候,林成自认为也还没有被逼入绝境,不就是生意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