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司马徽和边让,其他几位皆是青州人,甚至其中有三个都来自北海国。
管宁、邴原、王烈在青州黄巾贼肆虐之后相继前往辽东避难,青州刺史焦和没有平乱之能吗,士人们在家乡没有办法安心著书立说,出去避难的不在少数。
辽东与青州隔海相望,太守公孙度政令得体,得知名士外出避难,特意空出馆舍等候他们到来,所以青州的士人想要外出避难,首选就是辽东。
华歆与管宁、邴原并称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而王烈王彦方,更是天下传颂的道德典范。
几人在辽东避难,只谈经典不问世事,顺便教化百姓,让百姓明礼知耻,在辽东的时候名气不减反增。
原焕笑意盈盈看着落座的大儒名士们,怎么看怎么顺眼,不问政事只著书立说更好,书院里不缺学官,只缺能够令天下人信服的师长。
不算以后可能会到这儿来的名士们,只如今这几位,便足以撑起一座名满天下的书院。
名士已经就位,还愁没有学生吗?
等天下学子口口相传来邺城求师问道,就算他们出师之后只有一半愿意做官,对冀州而言也是天大的好事。
得民心者得天下。
尽收天下读书人之心,方能在礼法大义上立得不败之地。
第82章 山雨欲来
*
世家大族枝繁叶茂,互相之间姻亲关系错综复杂,名士大儒们的师承关系和世家的姻亲相比,复杂程度毫不逊色,再加上这年头大多数大儒名士都出身世家,人际关系更加复杂。
郑玄少时聪敏,先后跟随数位钻研经学的大儒学习,百家之学无所不通,后来通过好友卢植的关系到关中拜大儒马融为师。
他在关中的的时候名声已经非常显赫,学成之后回到家乡,络绎不绝有上千人随他学习,这还是他家中贫穷只能一边靠种田来维持生计一边教导学生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没有后顾之忧专心讲学,学生人数只能更多。
郑玄、卢植、管宁、华歆早年皆为太尉陈球弟子,算是师出同门,管宁、邴原、王烈等人私交甚好,避居辽东时在一起著书立说教化百姓,房间中的名士大儒年龄相差几十岁,其实互相之间都能说得上话。
如此一来,正好省得别人再介绍,他们之间不生疏,真正和他们生疏的只有看上去最游刃有余的原焕。
在座七人,原主只和华歆有过接触,大将军何进执政之时,华歆和荀攸等人同时被征召入京,后来董卓迁小皇帝到长安,他没有和朝廷百官一同前往,而是称病避开任命,自个儿悄悄去了南阳。
荆州南阳郡,袁术袁公路的地盘。
董卓祸乱京师,关东联盟讨伐董卓,华歆当时还在袁术身边待了段时间,只是袁术实在不是什么好相处的人,没有足够的忍耐力还真待不下去,于是没过多久,他那蠢弟弟就被放弃了。
华歆华子鱼也是运气不好,离了蠢弟弟之后去做太傅马日磾的掾属,结果很快又出了意外,马日磾出去传旨时袁术给扣在了南阳,如此几番波折,才东行到徐州谋出路。
原焕有点想看这人看到袁术在这里的反应,不过想想在座各位都知道他和袁术的关系,如果华子鱼真的在意就不会来邺城,比起这些,他更好奇华歆和管宁这对割席断交过的好友之间会怎么相处。
华歆更关心朝政,管宁更注重声名,他没想让华歆留在藏书楼里日日与书籍为伴,纵然两个人相处不好也没关系,只要忙起来就是多少天见不着面,处得来处不来都不会耽误正事。
端坐在上首的青年面上带着和煦的微笑,无论是容貌还是衣着都清俊优雅到了极致,一举一动赏心悦目,恰到好处的客气让所有人都心生好感。
管宁察觉到落在身上的目光,抬眼往旁边看去,对上那双含了笑意的眸子下意识露出笑容,同时在心里感叹这等神仙人物被困在官场里实在可惜。
原焕不着痕迹的朝管幼安点点头,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