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 / 2)

他发给女孩们几张A4纸,全部手写的这座县城里大小杂货店的电话。他还随身带了五只大哥大,女孩们不够分,一个一个轮流打。蓝宁没好意思要大哥大打电话,被资深销售看到,他觉得她在偷懒,把脸一沉,领着她到了招待所前头唯一的一个电话亭,讲:“这是工作,小同学,你要认真对待。”

蓝宁鼓鼓嘴,还是得按照手里纸上的电话一个一个拨下来。

“喂,我要买‘利华美洁’的洗发水,你们这儿有吗?啊?没有啊!你们太菜了,怎么这个牌子都没有啊?我在北京都用了好几瓶了,回家来怎么就买不到呢!算了算了,我回北京买。”

小小的电话亭其实很简陋,仿造北京城里流行的那种蘑菇亭式,蓝宁站在蘑菇之下,觉得有点儿狭小,便抱着电话听筒往外站了站。

这里真是好,一眼望出去山峦连绵,望之不尽,县城虽是小小,但是俯仰天地这么大。

蓝宁心旷神怡,看到远处高耸山峰陡峭,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她见所未见的。她把头歪了一歪,远处方直的山峰真的又变了一种形状。

后头有人在说话:“那叫滴水崖,里面有一座朝阳观。”

蓝宁回头,在山间的夕阳照耀下,笑得阳光灿烂。

她对时维讲:“时老师,共军还在南泥湾开荒,国军已经下乡抢粮了啊!”

时维微微笑起来,他笑起来也是矜持的,上翘的嘴角,角度合适,好像这个人把自己藏在某处,不显山不露水。

他说:“不怕,存好粮食好过冬,春天来了再上山打老虎。”

罗大年就从时维身后走上前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时老师,你们在说什么?”

蓝宁手里还抱着电话,可是已经吃吃笑起来。时维走到她跟前,不知怎地就往她的脑门扣了一下。

勾起手指,小小一下,芝麻开门,蓝宁的心花如夏花一般绚烂。

十(上)

当时时维告诉蓝宁,滴水崖又名碧落崖,距赤城县城有一百余里。蓝宁仅仅远瞻,就已能感受到那处丹崖碧顶的巍峨险峻。

她来这处之前,做过许多功课,立刻便对时维讲一句话:“朝阳道观一石县,滴水孤崖百丈边;余气出关连大漠,长风吹壁立青天。”

时维说:“朝阳观面朝正东,在大地还昏暗的时候,可以独得一片朝阳。”

蓝宁调皮地笑:“原来不仅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连背靠大山,都能朝阳普照。”

蓝宁在难得的休息日,背上登山装备,跟着时维一起上了滴水崖,去膜拜朝阳观。

参差迤逦的山影中,阳光若有若无,但登山险途还是被照耀得极清澈,山石之间仿佛被铺就了一条金手指指出的康庄小道。

时维会回头眷顾蓝宁,适当的时候搀扶她攀援。蓝宁身后也有人护持,跟着的是新认得的罗大年。那一年他也不过三十而立,发际线还没变高,整个人和滴水崖一样峭如刀削。蓝宁戏称之为“愤怒的青年”。

罗大年荡漾着诗绪,在山间吟哦:“时代在我们的背后发出轰然的巨响。”

时维只管埋头在前开路,蓝宁有些累了,扶了一扶膝盖。

他们在山间绿草茵茵的拐角处休息。

蓝宁在那时不明白罗大年为何一路会有怒愤情绪,她对“愤怒的青年”说:“好风如水,好山如金,看此刻不长好,明年何处看?”

时维站在她的身边,微一侧头,眉目之间也是如温暖的风,如温柔的水。

他在看她,她知道。她这么死皮赖脸跟着他出来爬山,也就是在心底死皮赖脸盼着这么一秒钟。

空明的山间,花随风落,暗愁千百种,蓝宁还是只能无语怨东风。

时维在这半山腰,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队战地记者在此处驻扎,敌寇闻风前来围捕,他们做好坚壁清野的工作,全体撤退。但有一名战士留下来通知当地山民撤退。最后落单被敌人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