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起床走到窗边,睁着懵懵懂懂的眼睛,向天边一颗孤星默默许愿,他希望妈妈再生一个儿子,像他一样的儿子,千万不要生女儿。

这个没有来由却又无比强烈的渴望把他自己吓了一大跳。

他想不明白、也不确定,自己的心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为父母对于生女儿过于外露的期盼而发生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变化。

他有时会想,如果自己是个女孩儿就好了,那爸爸妈妈是不是已经提前实现了心愿?

他又想,从前自己还在妈妈肚子里时,父母也是这样满怀憧憬地期待着一个女儿的到来吗?

而他的出生是不是让他们黯然失望?

詹父詹母都是外地人,年轻时来本市读书、工作、安家。

詹可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师,长期驻扎在工地现场。

根据项目的位置,他呆在家的时间时多时少。有时每天都能准时下班,有时三五个月才能回来一两次,他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四口之家的全部经济开销。

詹可妈妈孕前曾在医院做过临时工,类似于护士,目前是一位全职家庭主妇。

她勤劳又坚韧,一个人扛起了所有家务活,对各种家庭开销精打细算。

小女儿出生那一年,詹父刚好驻扎在外地,她经常需要独自照顾两个孩子。

那是一段异常辛苦的日子,幸好詹可已经大了,很多方面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

所以詹母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年纪尚幼的小女儿身上。

要保证她吃饱睡好,要及时更换尿不湿不生病、要定期做体格监测等等。

丈夫在外辛苦挣钱,她也拼尽全力守好这个家。

詹可能理解幼小的妹妹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也知道妈妈几乎每日都非常疲惫劳累,需要体谅。

但这些感同身受也抵不住曾经有那么些时刻,他觉得自己像是这个家里多余的人,不被关注,不被重视。

妹妹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会满脸幸福地逗妹妹,会把餐桌上最有营养、最新鲜好吃的食物首先分给妹妹,会花很长时间陪妹妹玩儿幼稚的游戏,会回应她许许多多无理的要求……

但对他,父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快回房间好好学习!”

父母对他的很多行为总是抱着批评和指责的态度。

可事实上,妹妹出生时,詹可不过八九岁。

那几年,詹父詹母要照顾年幼的小女儿,还有各自的事情要忙,他们都自动忽略了,自己的大儿子詹可也正在经历着人生仅有一次的童年。

这仅有一次的童年,没人带他出去玩,没人关心他对什么感兴趣又讨厌什么,在学校他喜欢哪位老师又憎恶哪个调皮捣蛋的同学,哪一门科目学得最有兴致,哪一门课又让他感到无聊乏味。

他像是和爸爸妈妈妹妹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这个看似热闹的家几乎没有让他感到过任何温暖和幸福。

很长很长一段时间,詹可觉得孤独、失落、痛苦,觉得自己被冷落、被忽视,不被爱。

十几年的人生里,最让他感到痛苦愤怒的一句话,是父母常常挂在嘴边,随口而出的那句:“妹妹还小,你是哥哥,你让着她。”

无数个夜晚,他在内心嘶吼:“我为什么要让着她?为什么总是我让着她?判断一件事情谁对谁错,难道不应该从两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得出结论吗?为什么要用年纪去评判呢?”

“她年纪小就可以随意欺负我?她年纪小做什么都是对的?你们的女儿不能受委屈,那我呢?爸爸妈妈,在你们心里,我算什么呢?”

初中三年,聪慧早熟的詹可转移了方向。

他再也不会在父母面前故意胡闹调皮去吸引他们的注意,也不再去想该如何与妹妹争宠。

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在学校里方方面面都表现优异。

他是班长,是学生会主席,是所有同学行为习惯的标杆,也是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