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次年三月就去学了。
所以跟78级的大学生都是今年毕业,只是早了几个月。
清大建筑系毕业的陆骁被如愿分配到了国家建筑设计院工作。
可能由于有了小儿子这个“接班人”,一向对陆骁不当兵颇有微词的陆长龚难得夸了几句陆骁,甚至还搞了几张电影票让全家去看,算是庆祝陆骁毕业工作,整得陆骁受宠若惊。
电影是《少林寺》,林佳意也去了看了。
这部电影是林佳意穿书后看的第二部电影,非常好看。
随着电影《少林寺》的热映,从这年开始,内地慢慢掀起了一股港片的热潮。
而现在大部分家庭,都买不起DVD这种高昂的设备。
借着这个市场空缺,林佳意又做起了录像厅的生意。
其实一开始林佳意提出要开录像厅的时候,其他几个合伙人都是不太赞同的。
在他们看来,这门生意根本没有实际的“商品”可以卖,实在不靠谱。
而且既不当吃又不当喝的,有几个人会愿意花两三块钱去看影片呢,实在愿意看的,还可以去国营的电影院去看。
但林佳意坚持要做。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吃饱穿暖了就会转向精神追求。
改革开放以后,京市这种一线城市大部分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接下来就会追求精神的满足了。
而现在的国营电影院,放映的多是说教意味浓厚的影片,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娱乐的需求。
第177章 营业执照
更何况,没有实体商品,也就意味着没有囤货的压力,只要前期投入一些放映设备和影碟,后期的电费支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几乎都是实打实的利润。
林佳意给几人灌输了一个概念,不是只有实体商品才能卖的,“服务”照样属于商品,也可以出售创造价值。
而且她前世做过调查,八十年代中期录像厅的生意非常火爆,在一些小城市,甚至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录像厅依然有着相当庞大的消费群体。
林佳意这番有理有据的分析,彻底打消了其他几个人的疑虑,都同意了开录像厅的提议。
两个月后。
林佳意站在京市第一家录像厅里。
“林经理,今天的票又卖光了!”一位员工从售票窗口探出头,脸上写满兴奋,“这才下午三点,晚场的票都卖光了。”
林佳意笑着点点头。
事实证明,她当初的决定是对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人们被压抑多年的文化需求像火山一样喷发。
因此录像厅开起来后不久,就受到了京市年轻人的追捧,甚至天天在门口排起了长队。
很多穿着时兴的喇叭裤,头发梳得油光水滑的年轻人,在录像厅门口排队一个小时,就为了花两三块钱看一场今天新到的港城武打片。
而且比起其他的生意,录像厅这个生意,确实是实打实的一本万利。
作为京市唯一一家录像厅,开业后第一个月,他们不仅收回了本儿,还挣了好几万块钱。
分红那天,吴志勇甚至倒吸了一口凉气,他知道录像厅挣钱,但真看到这么多钱,还是有种不真实感。
当时林佳意说这生意一本万利,他还以为对方在吹牛呢,现在看来,真是一点不夸张。
就这样,靠着放映录像生意,仅林佳意一人,这年就分到了足足20多万的分红。
短短一年时间,他们便迅速在京市几个最繁华的区开了四家录像厅。
随着生意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几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了,在孟向远的建议下,林佳意又雇了几位退伍军人,帮忙打理录像厅的生意。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很英明。
录像厅这种地方,三教九流的人都有,时不时就有喝醉的小混混闹事。
自从请了几个退伍兵坐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