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 / 1)

只要他愿意挽回,我总能原谅。

对话框里反复显示在输入。

“你不信?”

这次回得很快。

“很难相信啊茜茜,你们当年那么好。”

“是不是有什么绯闻啊?”

“网上的八卦可不能乱信啊,我担的黑料不说一天一条,一周起码有三条挂上面的,都是假的!”

我轻笑出声。

我就是做这行的,怎么会不知道。

手机屏幕暗了下去,那句“你们当年那么好”却像根细小的刺,扎在指尖。

不致命,但持续地泛着酸胀的麻。

是啊,当年那么好。

好到足以让所有旁观者,包括此刻的我,都产生一种“理应天长地久”的错觉。

十八岁的冬天湿冷刺骨。

我裹着臃肿的羽绒服,跺着脚呵出白气。

旁边站着个清瘦的男生,穿着单薄的夹克,冻得嘴唇发白,手指关节通红,却还在反复低声念着台词,眼神专注得发亮。

“同学,喝点热水?”

我把保温杯递过去,纯粹是看不过眼。

他愣了一下。

接过杯子时指尖冰凉地擦过我的手背。

“谢谢。”声音清朗,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

那是江临。

命运的齿轮,大概就是从那一杯热水开始,缓慢而坚定地咬合转动。

我们考进了同一所大学,同一个表演班。

他天赋卓绝,是老师口中的“祖师爷赏饭吃”,可惜家境普通,甚至有些拮据。

我则更偏向幕后。

最初的悸动,始于排练室彻夜不熄的灯光。

他的情绪不够时,我就坐在台下,一遍遍给他捋人物小传,分析潜台词,和他对戏。

他悟性极高,一点就透。

当他终于一鸣惊人,在舞台上爆发时,汗水浸透了他的戏服,眼神亮得惊人。

他冲下台,在空旷的走廊里一把抱住我。

那个拥抱,带着少年人滚烫的汗水和纯粹的喜悦,几乎灼伤了我的皮肤。

那时的江临,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他需要我,需要我的眼睛帮他看清角色,需要我的分析帮他打通关节,需要我站在台下,成为他第一个也是最忠实的观众。

他说:“苏茜,以后我要是真能成为演员,一半功劳是你的。”

而我只是笑着记在心里。

我知道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毕业即失业,是大多数表演系学生的常态。

江临也不例外。

我们租住在一个不到十平米的隔断间里,夏天闷热得像蒸笼,冬天墙壁渗着寒气。

他像所有没有背景的小人物,跑组,递资料,演着没有台词的路人甲,或者只有一句“是,长官!”就领盒饭的龙套。

挫败感像潮水,一次次将他淹没。

而我,用笨拙的PS技术给他做简历,把他为数不多的、能看的剧照修得精神些;混迹在各大影视论坛和剧组信息群,像猎犬一样为他筛选哪怕只有一丝希望的机会;在他一次次被拒绝后,拉着他去江边吹风,告诉他:“别急,金子总会发光的,我相信你。”

我们托付后背,形影不离。

后来,他真的一点一点“发光”了。

我们搬离了那个阴暗的隔断间,租下了后来那个承载了我们无数回忆的工作室。

最初的兴奋过后,是更忙碌的征程。

我几乎成了他的影子经纪人、私人助理、形象顾问、心理医生。

我为他筛选剧本,分析角色利弊,打理社交账号,应对媒体采访,甚至在他情绪崩溃时,成为他唯一的宣泄口和安全港。

当一切走上正轨,他终于被主流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