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市场商户混杂得很,不过蔺成聿看过姜宵那个小货柜,进去之后找到了卖小饰品的那个区,找了几家之后,在一家犄角旮旯的店里面找到了姜宵。
蔺成聿手上还拎着一个保温壶,里面装着给姜宵准备的早餐。他还记得姜宵在柳江有几家喜欢的早餐店,于是买了虾饺小笼包还有蛋挞,保温壶最下面还有皮蛋瘦肉粥,整整装了三层,够两个人一起吃的。
他找到人的时候,姜宵在店的最角落里在一堆纸箱子里翻货,隔了几个货架,他又专心致志,没注意到蔺成聿来了。
这家店价钱合适老板人也不错,就是有点懒,姜宵今天一大早就来了,店才开门,有些货是-昨天刚到的,还没有来得及理货,姜宵没时间等他慢吞吞整理,征得同意之后自己蹲在那边翻,挑出喜欢的货来。
蔺成聿站在他背后,还犹豫着怎么打招呼比较好,毕竟他和姜宵上次分开的时候算不得愉快,但他还没有开口,就听到姜宵开口问着老板:“这批新货怎么卖?按老规矩,给我便宜点!”
他这话的语气有些老成,蔺成聿想接着说点什么来吸引他的注意力,但他张了张嘴,还未吐出一个音节,却在那一瞬间意识到什么,脑子像是被人打了一拳,“嗡”的一声,身形一晃,几乎站都站不住了。
姜宵刚刚说得是柳江话,口音非常纯正的,柳江本地话。
第二十章
姜宵现在的资料蔺成聿看过,一个初中生,基本上的生活轨迹都在厚林县城,可能之前跟着父亲或是叔伯出外旅游过,就像之前跟着叶兵来柳江,但是也呆不了几天。
离厚林很远的淮海省方言很是特殊,和普通话差距大,刚来这里的人连听都听不懂,柳江本地话是基于淮海话衍生出来的,部分词汇发音不同,实际上比淮海话还要难,语言体系更加复杂,现在的姜宵,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口音。
但上辈子的姜宵有。
上辈子的姜宵十八岁就来了柳江,一直在这里就生活了十五年,身边的朋友和工厂里的员工不少都是本地人,工厂做起来也很艰难,不会说本地方言,有时候生意都做不成,姜宵是下了苦力才学好的,他柳江话说起来比有些本地人都好。
蔺成聿当时就在他身边,他亲身见证过姜宵是怎么学的,姜宵那时候还很喜欢缠着他,他拿个小被子窝在蔺成聿身边,蔺成聿看学校课本,他拿了一本《柳江话速成手册》,抑扬顿挫、磕磕绊绊地学着那些词语。
当时喧闹繁杂,却是两个人一起艰难往上、打拼生活的细小见证,可当两辈子的记忆在此时交汇,蔺成聿却笑不出来了。
他瞬间明白,为什么这辈子的姜宵会对自己这样排斥了。
在有上辈记忆的前提下,姜宵怎么可能对自己还有半分好脸色?
老板坐在柜台那边吃早饭看电视,一边给姜宵报了几个价,姜宵一转头就看见蔺成聿了,不过他看到人了神情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就像是看到个陌生人,把箱子里自己看上的货物都拿了出来,从容路过,然后去老板那边砍价。
期间他用的一直都是柳江话,也没有避着蔺成聿。
他们两个一起生活这么久了,蔺成聿不放弃一直跟着的话,迟早会发现的。
随他吧。
姜宵如今对蔺成聿,心情一派平淡。
这老板一直也不是他的对手,每次面对姜宵的口头禅都是“讲不过你哦靓仔”、“不能再降了我都亏钱了”,最后还是唉声叹气的按姜宵给的价钱卖了出去。
姜宵付了钱,自己一件一件细心打包了,他现在如果一个书包一个旅行包不够塞了,就先分好类,一些比较贵一点又怕压的就装在自己包里放在身边,其余的不怕压的就统一放一个蛇皮袋里,塞进卡车的箱仓里面。他的蛇皮袋也要控制大小,否则太大了塞不了的话叶兵也为难。
毕竟还是要考虑现实情况,一些货物比如女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又占地方挣头不高的话,即使有订货姜宵也不考虑,那个书包还是对方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