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溅鸟惊心。
不止这女子,众人都惊怔在席上这一曲又一曲,替他们弹奏了整场宴席的长安乐师,正是会稽王。
这人琴技惊人,宴未开便至,期间勿论主人宾客点何曲,都操琴奏来,落在宾客眼中的就是一个温敦缄默的身影,任谁也想不到这贱籍乐师是会稽王本人。
被人掀去面具后,他兴也尽,留下了奏琴赚得的重金,请主人家买酒,大宴三日,过往者不拘门第皆可入席,都算作他做东。
其行为放诞不羁,可见一斑。
那次宴上偶掀他面具的女子名叫江漪,出身吴地寒族,便是后来的会稽王后。
会稽王于泰始十二年回长安成婚,纳江氏女,封江漪为王后,夫妻恩爱,琴瑟和鸣。
会稽的日子远离权力中心自由自在,但在各种人心和权欲交织的长安,时日久了,总有人会为了各种目的,去揣度歪曲会稽王就藩这件事。虽然“嫡长”祖制重如泰山,但没乘上东宫东风的、与东宫势力有宿怨的、别有用心搅动局势从中获利的,总是大有人在。渐渐的,流言不胫而走,有说兄弟离心、太子嫉贤;也有人说会稽王选择出走是聪明人,因为“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
长安有天子和大将军守护庇护的东宫密不透风,对比起来,会稽王是最容易攻破的那个点他亲缘淡薄,七岁就出了长安,和太子不可能有什么深厚的兄弟情谊,这样孤身长大的封王最容易委付信任给内监、卫兵、臣属,这是有比比先例在的。何况,齐晏在会稽行为不羁,没甚束缚,视高低贵贱之分淡薄,以封王之尊当乐师给人奏乐的事都干过,做出什么事都不奇怪。
久而久之,有些“聪明人”会不远千里南下,来依附会稽王,抬他礼贤下士的名声,也趁机作入幕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