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1 / 2)

苏珏立在榆树下看他们用竹片刻制验传,忽见李明月打马自南岸归来,玄甲上结着晶莹的冰凌。

"襄城太守连夜送来降表。"

李明月扬了扬手中漆匣,马鞍后还拴着三只活雁,"说是要补上去年未纳的聘礼。"

他翻身下马时,披风扫落枝头积雪,露出内衬上密密麻麻的补丁那是用阵亡将士的旧衣改的。

苏珏接过漆匣却不启封,只将温着的药盏推过去:"陛下该先饮了驱寒汤。"

他袖中滑出一卷帛书,"南阳七县已照新令重造鱼鳞册,减赋的檄文传到河东,今早有驿使来报,说闻喜县百姓拆了楚王生祠。"

“这是好事。”

……

暮色四合,流民营飘起炊烟。

李明月蹲在灶前帮老妪添柴,听她絮叨着关中麦种。

忽有快马踏破薄雾,马上使者滚落在地:"禀陛下,蓝田大营三千守军倒戈,县令开仓分粮,说是……说是见了咱们插在骊山的旌旗。"

苏珏在舆图上添了枚绿石棋子,灯火将他清癯的身影投在帐布上。

他正欲唤人取来算筹,却见李明月拎着食盒进来,身后跟着个总角小儿那孩子抱着竹简,原是流民中替人抄书的。

"苏先生且看这个。"

李明月展开幅墨迹未干的画卷,竟是流民营的布局图。

夯土区与排水沟纵横如棋盘,医帐设在东南风口,连牲畜栏都标着防疫的石灰线。

"营里有个前朝将作监的匠人,因不肯替楚云轩修陵寝,瘸了腿流落至此。"

“所以,苏先生又礼贤下士了。”

“陛下谬赞。”

说完,二人相视一笑,

五更鼓响,苏珏仍在油灯下批阅文书。

案头堆着各地呈报的田亩簿,最上方是汝南王氏献上的族谱他们主动划去三百佃户的奴籍,换了面"仁德传家"的匾额。

烛芯爆响时,他忽觉喉头腥甜,帕子上绽开红梅般的血渍。

三日后大军开拔,流民营化作蜿蜒长龙缀在旌旗之后。有老卒唱着幽州民谣,调子起得高亢,惊飞了道旁啄食的斑鸠。李明月驻马山岗,望见官道上络绎不绝的牛车,载着各郡县献上的籍册。

途径新安时,暴雨冲垮了驿桥。苏珏裹着湿透的氅衣指挥民夫打桩,忽见上游漂来十余艘粮船。

船头老者高呼:"清河崔氏助义军伐楚!"

原来半月前分给流民的黍米,竟有半数被悄悄存进世家粮仓,此刻翻倍奉还。

大雪纷飞中,李明月单骑立于江畔,手中银枪挑着楚王使者的头颅。

对岸守军哗变的白幡已升上城楼,残阳如血染红他战袍上的补丁。

苏珏在雨中展开最新绘制的疆域图,朱砂标记的城池正以洛水为心,层层漾开。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一路奋力鏖战,冀州大军万马奔腾,脚踏万千伏尸,终于厮杀至长安城外。

乌云在天空中嘶鸣翻滚,伴随着阵阵雷电,血红色的腥味弥散在死寂的断垣残壁之上,万千名冀州军士陈兵布阵列于长安城下,士兵们血红的双眼在狰狞的面孔中闪烁着愤慨的光,只待李明月一声令下。

林宸与杨兰芝分别站在楚云轩身侧,官袍加身,面色各异。

“这一天,实在是来的太快了。”

黑云压城城欲摧,万千兵甲中忽而立起一道醒目的旌旗,红色长缨迎风招展,一道熟悉的身影出现。

苏珏一身银甲,傲立于红旗之下。

林宸心中一阵刺痛,两人的目光再次相遇。

上一次,隔着人群山海,而这一次,却隔着千军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