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苏咳两声,给自己壮了点儿胆,一咬牙,行了跪礼把食盒往武帝面前一放,“恭祝父皇诞辰,祝父皇长命百岁,千秋万代。”

武帝沉默了一下,伸手掀开食盒的盖子。

香气便在殿内慢慢飘开。

虽然不是我自己亲自动手做的,可也是我技术指导的哎。

姬苏垂着头别扭的想,要不是看你对我好的份上,胤朝又没有长细面条,正好借你生日把这东西弄出来自己吃,我才不上赶着讨好。

又在心底一个劲冒火:你倒是吃呀,面坨了不好吃,可别让我一片心血前功尽弃呀。妈哒,我自己都好饿,真的好饿……我怎么就没想到先给自己弄一碗填肚子呢?

许是听到姬苏的心声,小肚子忽然发出了一声咕~叫。

就在姬苏想晕的时候,武帝把姬苏拉起来按到身边坐下。

筷子一夹,就把鸡子递到了姬苏嘴边。

姬苏顿时口水直冒,然而关键时刻是坚决不允许自己掉链子的。他抬起眼,把碗往武帝面前推。

“父皇吃,吾想了许久想出来的这个吃食,叫……面条,要趁热才好吃的。一根拉得细细长长的,父皇别咬断,一气吃完,一口气吃完。”

武帝端着碗,再睨姬苏一眼,举起了筷子。

****************************************

面条: “饼”是中华面条的原始雏形。北魏时期有了关于面条的明确记载,《齐民要术》中记“水引”法:先用冷肉汤调和用细绢筛过的面,再“揉搓如箸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

角抵戏:又称百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娱乐表演艺术。秦汉时期,盛行百戏。以角抵为基础的、有故事情节和配乐的武打娱乐活动称角抵戏。

高絙:亦指高縆,指杂技中高空走索。《通典·乐六》:“高絙伎,盖今之戏绳者也。” 宋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高絙》:“ 梁 有高絙伎云。今戏绳者,谓上索者是也,亦踏索之事云。非自梁始也。又有弄椀诸伎。 后汉天子正旦受贺,以大绳系两柱,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比肩而不倾。”

元日:正月初一,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但在古代却称为“元旦”。不过,不同朝代仍有不同朝代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献岁”等等;两汉时期则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做“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日”、“岁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朝,就一直叫“元旦”或“元日”了。从以上各朝各代对“春节”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春节”在古时候叫得最多的就是“元日”或“元旦”。也就是说,他们所说的元旦,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阳历一月一日。

62 | 五十九、诞礼

五十九 诞礼

元日宫中大宴,文武百官携家眷入宫贺诞,姬苏只睡了一会儿就被叫了起来。

“宫中历来宫宴之时年幼的皇子与美人夫人们同席,汝生母已逝,便跟在朕身边罢。”

因为武帝这句话,姬苏便很紧张起来。

他家上辈子最高级别的也就是到省长及大校,比别人家是多了见识,但突然真要面对从低到高一个国家的所有文武官员,心里不紧张害怕那是哄人的。

做了会心理建设,姬苏豁出去的想:国家最高领导是我爸,怕啥,反正行错了顶多罚抄罚跪罚手板儿。

事实上在看到姬庄与姬参后姬苏的心情得到了安慰。原来见面会不止自己一个,武帝不搞特殊,把三个崽带在身边在太极殿与朝臣们见了面。

胤朝的官服简朴,武官们皆着铠甲,但未带武器,文官们皆是峨冠博带,衣服是纯深紫近黑之色,姬苏注意到最前方的两相帽两侧垂了黑色珠带,珠子个个最少有自己拇指指头大小,圆润饱满;而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