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在院中摆好案几,崔娘子小桃等女娘子们摆好供果退下关好主院门,便见于淳廷随着姬苏出来。

姬苏换了一身白素纱禅衣,穿着涂白的舄(舄是有木底的屦,用于久立的礼仪场合或走泥湿地。《周礼·屦人》郑注:“复下曰舄,禅下曰屦。”《方言》卷四:“中有木者谓之复舄。”《释名·释衣服》:“复下曰舄。舄,腊也。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复其下使乾腊也。”),手里拿了祭文,一头乌发用白色丝帛长巾扎在脑后垂成马尾,走路时一晃一晃,眉目如画般精致雕琢,面色敛笑抿唇,随着衣摆飘动,竟恍有仙童踏着月色而来之感,在场之人皆是心中一悸,不约而同心里浮现一句话: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殿下这是?”

晁知义好一会儿方回过神,压低了声音问常孟人。

常孟人眼底还有赞叹,闻言只用眼角瞟了晁知义一眼便继续看着姬苏:“于淳将军教了殿下乐舞,身为皇家子嗣,如此重要之日,当是为陛下祈福为天下祈福罢。”

圆月缓缓升上天空,一众人焚了香点起红烛,肃立于姬苏身后,面向月升方向夕夕月则揖的敬拜。随后于淳廷指点姬苏把祭文置于案上,合掌以舞伴之以音,以乐舞致祭文。

清脆的童声沾着袅袅升起的香烟烛气,带着神秘韵感的曲调与急如骤雨缓如轻风的舞步鼓声无比和谐,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无人说话,每个人都放轻了呼吸,生怕惊了这月下正翩翩起舞的美公子。

于淳廷看得微微点头。

这是自己的儿子。

是自己亲自教导出来的孩子。

优秀、聪明、漂亮、更有一副能揣测人心思的玲珑心。还这么小,就这么的出众,若待成长,又会是何种风华?

于淳廷第一次发现,看着场中飘飘若月下仙的仙童般的姬苏,胸中生出一缕异常陌生的自豪与期待。

这样的情绪太过陌生,使得于淳廷手中虽鼓点不停,心里却有了一份思量。

*********************************************************

中秋: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中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根据古代中国历法,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宫》,书中有“中秋夜迎寒”的祭祀活动。但作为节日开始盛行,始于唐朝。

40 | 三十、兄弟

三十一 兄弟

除了春季武帝清洗皇城世家一事,胤武六年的这个中秋,在未来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改写了姬苏未来的人生。

姬苏来到这个世上,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过了个古人式的中秋,于淳廷并未食言,祭月后一主四侍卫并郭内侍分食了圆饼,吃了些酒水,便带着姬苏去青县参加灯会。

古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游玩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间只有城镇才会有些灯火,姬苏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突然看到久违的绵延灯火把整个城池照得通明,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不断,难耐的有种激动与心酸。

人满为患,借着侍卫们的身高,姬苏得以处在高位看得远。街边、檐角,树枝上,可见之处皆挂了各式各样的灯,有线条古朴大气又精致优美的鱼龙花鸟,也有极其生动的人物故事灯。灯种并不一,有敞开的,更多的是镂空竹灯,拿动物皮膜硝得薄薄一层做罩面,既透光,看着又高级有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