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苏的上辈子的工作说起来是无聊并无趣的,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的书籍,就算姬苏并没有上进心,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多少每天都会看书。

听瓮这东西,在华夏,出现在2500年左右,《墨子·备穴》中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

最早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时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有侦测需要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出周边的动静。需要的情况下,则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这叫“罂听”。

沈括《梦溪笔谈·器用》中记载了这种窃听器。矢服,就是盛装箭(矢)的器具,矢服用牛皮来制作。当时侦察兵都会配备这种工具,当需要窃听时,拿出箭矢,吹足气,夜里枕在头下,几里以内人马声都能听到。矢服利用的是空腔接纳声音的原理而发明的。另外,民间常用的窃听器还有“听管”,“隔墙有耳”就是这么来的。

于淳廷常孟人他们肯定没想到自己会在窃听他们夜间谈话吧?

姬苏压抑着手臂的酸痛与枯燥,尽量想些什么分散自己对肉体压力与精神压力的注意。正想着是不是根据听瓮做个传声筒和小桃一起玩,瓮里突然传来了细微的刷刷声。

这个声音有别于那些昆虫雨水动物与人的呼吸声,姬苏瞬间尖起了耳朵。

31 | 二十二 夜讯

二十二 夜讯

这种刷刷声太轻微了,简直就像什么东西迅速掠过雨幕穿过竹林时衣片带起的气流声。

姬苏聚精会神的听着,手臂突然一软。

完蛋了!

姬苏暗叫一声不好, BIAJI一声,摔在地上。

郭义猛的睁开眼化成一道黑影往里间奔去:“殿下!”

姬苏紧张又尴尬,弯腰手摸着腿,睁大眼睛看着眨眼间就冲进来的郭义,还有破窗而入的常孟人、于淳廷。

看着两人手里雪亮雪亮锋利无比的刀与剑,姬苏咽了口口水。

妈妈,我好害怕,我要回家。

侍卫们的房间紧挨着姬苏与郭义的,房间里没有灯却开了门窗,一只箭鸷抖着身上的雨水,利尖的嘴灵敏的梳理着身上的羽毛。

正在此时一道黑影幽灵似的出现在门口,这人一身黑衣,头上戴着斗笠,倒也不急着进房,抱手依在门边像是侧耳在听主房里的说话交谈声。

姬苏可怜巴巴的一边看着于淳廷,一边痛得抽气:“那是我的,你还给我。”

于淳廷拿着笔筒走出去,然后空手走回来:“殿下要顽可以,可夜间不能置于床头睡觉,方才踩到那物摔一跤未酿成大祸已是幸事,若殿下执意,在下不介意背了罚把笔筒与院中所有竹子都砍了。”

……

姬苏可怜的看向常孟人,常孟人点头,表示同意于淳侍卫。

一扁嘴,姬苏再看郭义,郭义正在给姬苏揉腿,像是头顶长了眼睛似的,声音严肃:“奴才以为于淳侍卫说得是。”

憋了半晌,姬苏弱弱的哦了一声。

好险,马甲保住了。

门口的黑影听到这里方进了房,径直找到案几,拿了陶杯给自己倒茶水。箭鸷盯着他看了一会,又低下头去。

过了一会儿常孟人与于淳廷方回来,见到房里多出的一人一鸷也不吃惊,反而低声问:“陛下可有密令?”

来人嗯了一声,“竹纸呈上,陛下大喜,于朝上集思广益,全境建立造纸局推广此纸,明年春天实行科试。”

“即于春、夏、秋,各地乡、县、府州三层考试,试题以法、儒、术等大贤能人所著之书为题作试卷。拔头者,来年春初入京城行京试。得进前百者,殿前陛下亲考,观为人、观书品、观才能,兼优者,再审家世出身,着翰书院为庶官,考察三年为放地方乡县官。”

常孟人吃了一惊,看向于淳廷。于淳廷听得此言,面上并无什么变化,反而像是了然若胸的微微点了点头。

“陛下此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