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姬武按住他道:“刺背,双龙腾飞,尾入臀穴。”

姬霆想像了一下,下身便有些抬头:“吾二人名当入龙身。”

“自然。”

姬苏对外界并不是全无感觉,昏昏沉沉的有意识的时候只觉得身体里外如同揣着火,有时候又像是揣着冰,更多时候是因为腹内及背后仿佛被尖锐的兵器搅动拉扯的巨痛给刺激得清醒,又因为这种巨大的折磨而晕厥过去。

伴随着剧烈得让人难以承受的仿佛身处地狱般的苦痛,姬苏唯二感受到的是自己总被一个温暖而让他被吸引着想靠得更紧些的怀抱包裹,总有人亲着自己的头发与脸颊,声音沙哑却让人生出安心和信任的哄自己,背上有暖和的大手轻拍自己,这使得姬苏无意识的生出安全一丝委屈他想将这缕温度抱得更紧,这样自己似乎就能舒服一些。

姬苏的痛苦让姬武姬霆不好受,可看到儿子分分秒秒都要依赖在他们怀里的样子,以及慢慢在他薄韧又纤细漂亮的背上生出来的血色的栩栩如生的图案,两个人又生出一种难以表达的满足。

***********************************

文身在我国是古来已有的文化现象,据历史文献记载的关于文身的称谓就有多种:黥、刺、雕、镂、绣、扎、刻等,与之相关的词语更是丰富多彩:刺墨、雕青、雕题、刺青、刺面、刺额、黥刺、黥面、镂身、镂肩、绣面、绣脚、刻划、点青等。我国近现代仍施行文身的民族,对文身习俗也有专门的称谓。如傣族称文身为“曼克(mank)”;彝族则把文身叫“马扎”,施墨称为“马扎拖”;海南黎族用汉语把文身叫做“拍面”、“画面”、“绣面”;但黎语则叫文身为“模欧(mu-ou)”、“打登(tatan)”等。

据考古学家刘敦愿的考证,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文身现象。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头彩陶瓶上,人的面部、颈部、肩部都绘有鸟兽花纹图案。这些即是当时人们文面和方向的反映。在殷商墓葬和甲骨文中,文身的遗迹就更多了。关于文身的明确的文字记载始于周代。《左传·哀公七年》载:“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太伯、仲雍投奔于吴,断发文身乃是入乡随俗。从史料记载来看,中国各民族的文身习俗十分普遍,如古代越人、百越、匈奴、羌族、藏族等。《礼记·王制篇》说:“东方四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战国策·赵策》云:“黑齿雕题,鯷冠秫缝,大吴之国也。”是指吴国的文身。《墨子·公孟篇》:“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则指越国的文身。另外《史记》、《汉书》、《隋书》、《新唐子》、《酉阳杂 》、《永北府志》、《台湾府志》等④,对文身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

297 | 二一六、警告

二一六、警告

天阴沉沉的,空气里夹杂着一丝闷热,自从使团离开,驿馆并没有气氛轻松反而凝重起来,明显的带刀剑的武人的巡逻也更严格,驿馆的驿长抹了把汗,看着肃杀之气满满的侍卫们在不远处将送膳的伙计盘问了一番挥手让人离开,不由得再次抬袖抹了抹额头,突然感觉利剑似的眼光扫向自己,驿长慌忙低下头快步匆匆离开。

唐山等人在后头看着驿长离开,两个武帝的侍卫不出声的跟了上去,常孟人同唐山走了一段路到后头院子,二人便极有默契的分开,各自再次去查巡随行人员的住处。

等常孟人等人身形消失,唐山往后看了看,转到后一排房间时,就看到郭义的门敞着,清瘦的内侍正在门口送伙计离开。

见到唐山郭义愣了一下,随即颔首招呼:“唐侍卫。”

唐山扫了有些战兢被叫到一侧例行问话的伙计一眼,冲郭义微微点头后挥手示意手下将伙计带下去,自己则往郭义处走。

姬苏的侍卫们个个身形高大健美,唐山尤其长相俊俏如玉,若是换成女郎们见到这样一位英武不凡又英俊的武将靠近,必是面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