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里正不止答应,还亲自帮着去衙门把地契办了下来,有了地契,便可以请人开工造房子了。

村里人知道郭家要造厂房的事,都十分高兴,还抢着来帮忙,听说厂房盖起来,便要扩招人手,家家都希望自家人能被选中呢。

除了扩大家里的变蛋生意,郭喜安这些年陆陆续续还添置了不少田产,只靠着刘有金夫妻俩,要把家里的田地和工厂都管理好,对他们而言,实在有些吃力了。

郭喜安便拿出一批田地出租给佃农,每年收些租金,虽然赚的少了许多,家里这边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

刘有金和姚三娘的儿子庆收在李秀才那里读了三年的书就没继续了,他本身对读书就不怎么感兴趣,认字认得差不多后,就回家来帮着干活。

郭喜安无意中发现,这小子虽然对诗词歌赋的不感兴趣,但是算数上却颇有天赋,家里的变蛋工厂才开始的时候,他帮着做了不少事。

偶尔跟着姚三娘到镇上的店里帮忙,也一点都不怕生,招呼起客人来嘴甜得很,脑子又灵活,倒是一块做生意的料子。

郭喜安注意到这点后,就开始有意无意地将他带在身边,特别是和来合作的商人谈事情的时候,也让他在旁边听着,有意想多培养他。

庆收也不负她所托,学得快得很,后面郭喜安让他接待那些商人老板的时候,他也能游刃有余。

这样的一个人才,郭喜安自然不能浪费,便慢慢把变蛋工厂的事交给他来负责,庆收也争气,确实很有这方面的天赋,在新的工厂建造期间,便是他在督工,还兼顾开始招人。

他自己还重新搞出了一套用工机制,在郭喜安原先的工资基础上,给每个工人定了个每天的任务量,完成自己任务后多生产的变蛋,便给他们发提成。

郭喜安一开始听他说了这个提议后还十分惊讶,这在后世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公司激励手段,可庆收现在只是个十六岁的少年,他能想到这些可见是十分有天赋的了。

郭喜安当即答应了下来,这种方案不止可以激励员工,也能有效防止有人偷懒,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有了庆收,郭喜安可算是轻松了许多,便是家里工厂房子建造期间,她也没怎么回村,庆收把一切打点得很好。

因为厂房建造简单,帮忙的人也积极,不过一个月的时间,新的变蛋工厂就建了起来。

搬厂房那天,郭喜安自然是要回村的。

因为会试延迟,陶老对向佑向泽的功课安排没那么紧了,听说娘亲要回村,小兄弟俩缠着郭喜安也想一道去。

想着他们从县城回来后,每日都在用功读书,确实好久没休息了,郭喜安索性便给他们向陶老请了假,打算带着他们一道回村去。

不想陶老听说了这事,爽快答应后,也要跟着一起去凑热闹。

大丫这段日子在家里养胎,早就闷得不行了,也想跟着回村散散心。

见大家都这么心动,郭喜安索性给店里放了两天假,带着一大家子赶回村去。

新的变蛋工厂就建在郭家宅子的左边,距离很近,管理看顾都方便,建得不是特别大,但也不小,约莫一百三十平的大小。

里面构造就是简单的分成三个房间,最右边最宽敞的那间就是工人们制作变蛋的地方,中间一间是用来摆放发酵变蛋的,最后一间就是用来存储成品变蛋的,整体构造简单不复杂。

郭喜安他们到村里的时候,庆收他们已经带着帮忙的人把厂房搬得差不多了。

今天变蛋工厂也不上班,搬完厂房后,便是准备庆祝席,这庆祝席并不是大办,也就放了挂鞭炮,然后请了村里来帮忙的人一起吃顿饭热闹热闹。

原本大家都是开开心心的,开席后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却是打断了这个气氛。

老程家的那个孙媳妇袁氏不请自来,不顾众人异样的眼光,挺着个大肚子一副怯生生的样子来到郭喜安面前,将手中的篮子递过去道:“二婶,祝贺你们新厂建成,以后生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