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钱,还能欠下这么多的外债?可见传言不可信。

她做的那些东西或许能卖些钱,只怕也没有多少,做买卖什么的,就算一时能赚点块钱,到底是没根没底的东西,他们这样的庄稼人,最靠谱的还得是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

这么一想,赵里正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郭喜安回了家,和郭喜春说了这事,有这好事郭喜春当然也高兴,只是也有些担心:

“能多添些田地自然是好,只是一下子买这么多,加上咱家原有的三亩地,这一下就有了十多亩地,家里就你我两个人,只怕也种不过来啊。”

“这个不用担心。”郭喜安对此也是考虑过的,“那片坡地实在划算,机会不容错过,就是暂时种不了,买来放着也行,日后再慢慢打算就是。”

“咱家目前还是以那六亩耕地为主,等过后手头宽裕了,雇几个短工过来,把那片坡地开垦出来,以后到了农忙季节,自家忙不过来,同样可以请短工来帮忙,不怕会种不过来。”

这农忙季节请短工的事是很常见的,周围村里许多那些家里田地多的大户,到了农忙季节,可不就得请些短工去帮忙。

就说她们村里就有许多人家,家里人口多的,到了农忙季节会派出去一两个的家庭成员,去附近招短工的地方打打零工赚钱贴补家用。

就是家里人口不多的,也愿意忙完自家的农活后,去做几天短工换几个辛苦钱。

所以倒是不用发愁到时候会招不到短工。

听郭喜安考虑得这么全面,郭喜春也就没什么担心的了。

接下来的事好办,郭喜安只要把银子准备好,其他的都是赵里正帮着接洽。

其实也没太多繁琐的事情,双方签了买卖协议,又到衙门去过了契,南山的那片坡地本就是官衙挂出来卖的,办手续就更加快速了,需要的一些补充材料,赵里正老早就提醒过她,她准备得齐全,不过一天功夫,就把地契拿到手了。

总共四张地契,不算厚,捏在手里轻飘飘的没有分量,郭喜安拿着却是格外的满足和踏实。

这次可是麻烦了赵里正不少,事情办妥之后,郭喜安又往他家送了一篮子胡芋过去。

新买了这些地,倒是不愁土地不够种了,郭喜安还是准备种上三亩的胡芋,其余三亩地,种上两亩冬小麦,剩下一亩拿来种些萝卜、白菜和蚕豆豌豆等蔬菜类作物。

坝子湾的两亩水稻也可以收了,秋种的事情便先放一放,郭喜安和郭喜春得忙着先把水稻收上来。

入秋以来天气都十分好,没有怎么下过雨,秋收这几天稻田的土地都是被晒干的,倒是更方便了劳作。

收水稻需要谷斗,她们家是没有的,好在李大娘家是先收的水稻,这会儿她家的谷斗刚好空了出来,到她们收水稻这天,李大山还帮着她们把谷斗给背到地里。

这收割水稻的活就更不轻松了,割好的稻子还需要脱穗,郭喜安和郭喜春两人分工合作,郭喜安负责割稻子,郭喜春则是负责脱穗。

郭喜安把割好的稻子一把把地整齐放好,郭喜春便跟在后头,举起割好的稻把子,往谷斗内壁“嘭嘭”击打,将稻秸上的麦穗全部拍落到稻斗中。

大丫在下午太阳弱一点的时候也会过来帮忙,提着个竹篮跟在后面捡落在田间的稻穗。

这两亩水稻看着不多,收割起来却费力气得很,靠着郭喜安和郭喜春两个人,完全收割完足足花了四天半的时间。

两亩水稻割完,郭喜安感觉自己人也废了,腰酸背痛四肢酸软得好像不是自己的一样,就连蹲个茅厕,都扯着大腿疼,这割水稻就是全天都要躬身弯腰的劳作,有这个后遗症一点也不奇怪,她足足在家休息了两天才恢复过来。

相比起她,郭喜春倒是没什么异样,收完稻子的第二天照样扛着锄头下地,在郭喜安休息的这两天,她就把村尾的那亩地种了出来,半亩都撒了萝卜种子,剩下半亩则是分种了大白菜、豌豆和蚕豆。

郭喜安看着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