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2 / 2)

他喘气通畅与否,慢慢踱着步,给这篇策论文章收了个豹尾:

“试卷张之以榜,是顺举子之心,束之高阁,则逆举子之心,缘何不取顺心而取逆心耶?逆心则陷国君不仁,岂非欺君?唯盼顺心,而天下学子亦归心焉!”

他话音一落,便有无数举子合掌相和道:“好!唯盼顺心,而天下学子亦归心焉!”

“乞求张榜试卷!”

“对,叫咱们落第也明明白白,且要看看头榜做的怎样花团锦簇文章!”

……

此刻贡院长街上,数千落第举子再也不似先前那样没头苍蝇似的乱撞,全唯白徵马首是瞻,以这篇《学子归心策论》为指路明灯,高呼呐喊,声声震耳!

这便是民心……乔泽臻环顾四下,深深吐纳,与举子们约定,会向朝廷谏言此略,只稍安勿躁。

南衙禁卫带头疏散围观的学生百姓,一时众人擎着白徵,欢呼着走了……

作者有话说:

注①:入帘:帘官,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时的考官,分内帘官与外帘官。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考官进入试院履职谓之\'入帘\'。

注②:关于钤印,参考北大?张希清《宋代科举封弥誊录制度述论》:而条印不印卷身,多印家状,亦有不及缝者,亦有全不印至封弥处者。又有封弥后写奉试,及作文处全无正面缝印者,公然掇换。

注③:关于对卷打号簿籍:《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一三~一五载:嘉定六年(1213)五月一日,臣僚言:“……一、封弥试卷,必有簿籍,抄记姓名,以备点对打号。寻常漏泄拆换,皆出于此。若对卷打号,监官亲临封记,不入吏手,则弊奸可革……”参考北大?张希清《宋代科举封弥誊录制度述论》

注④:会试放榜甲科乙科:此处取宋时进士科甲乙分档,且甲优于乙的概念,区别于明清时期的“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文中此处还不是殿试,另外此处作何了解不多,可理解为杜撰。)

注⑤:犯禁:违反律令,触犯禁令。

注⑥:学生尝闻古者仁君为政国家者,必有顺民之心,知民之急,而后治世昌明,修身而天下服。――请注意,这里是角色在说“学生尝闻”,曾经听过的,以下是白徵读过的文章:(从下文化用此句。)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墨子?非命上》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仁者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注⑦:张榜试卷,这里是角色白徵发起的提议,其实历史上确类似一条政策,叫做“发领落卷”。“落卷”指各级考试未被录取士子(即落第者)之试卷;“发领落卷”即指乡、会试发榜后,十日之内,允许落第士子领回自己的试卷阅看,以示公正。该制度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初立,后逐步完善,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设立。这是为科举考试公平而制定的一项制度,是现代考试申诉制度雏形。

‘通’有依,‘不’有据――指的是:批阅试卷时,考官在回答正确的卷子上写一个“通”字,回答错误的卷子上写一个“不”字,此处指代考官评定。

注⑧: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庄子?外篇?天地》,大意:天和地虽然很大,对待万物的教化态度是一样的,地上万物虽多,都是从第一个开始发展出来的。

PS:关于会试,老裴知道会试在春季称杏榜,这里是为剧情改成秋季桂榜(原乡试)的!但是文章中好些科举知识也存在硬伤,真的不精通,如果有小可爱看出来的话,还请教教我,谢谢!(这么长的作话不单独收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