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折价自沈三娘那里购得了一些,在河间县的县城里摆了个摊子,佘粥,赈灾!
小七脆生生的嗓子传唱着苏芷晴的“经历”,“我家夫人自京城来,因了夫君征兵走了,为了给夫君祈福,是以沿途佘粥,我等只在河间县盘桓十日,若是想来喝粥的,可日日来,若有亲朋好友,也可叫他们来。”
这样的时节,佘粥对老百姓们来说,无疑是值得高兴的事。不过三日的功夫,便有不少人闻讯赶来,只为喝上一口半年都未必喝得上的米粥。
更有些青壮年,拖家带口,背着自己的妻女母亲,却不舍得喝,只在旁边看着她们去排队。
苏芷晴把这些人看在眼里,待到了第五日,才放出风声来说,家里因征兵,壮丁走了不少,地都快荒了,现若是有人愿意跟着她们去做佃户,第一年可免全部租子,若是收成不好,还管第二年的种子。
这样的话对于没有自己土地的农民来说,该是如何的吸引力自不必说。
这些人里,目不识丁的占多数,并不多想,听苏芷晴这般说,便懵懵懂懂跟着走了。如此苏芷晴便安排沈三娘的家丁把他们送到翠绿山庄安置。
其后,带着佘粥的摊子沿途走了一个月,跑遍了周边数个县市。皆是越呆越短,待快到寒水关时,她只呆了一日,便有百余人听了消息,早早便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