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2 / 2)

千夫长大惊,立刻带着手下到四周探查。那来催军资的将官也收了皮鞭,下马蹲下去,亲自检查地上那两具死透了的尸首的伤处,随即起身,警戒地观察了下四周,目光最后落到林子里。

那方向漆黑一片,此刻,野风呼啸过林,若有千军万马,正暗藏于内。

直觉令这将官心生不安,他停步,呼千夫长,命带人过去察看,又对身旁一名背着箭囊的随从喝道:“放鸣镝!”

随从立刻抓取了弓,抽出一支哨箭,搭上弓,向着头顶,振臂拉弓。

这种哨箭,在鸣镝的基础上加以改制,箭杆以兽骨制成,中空,周身钻有小孔,射出去后,会发出异常尖锐的鸣哨之声,在狄人军中,惯常被用作警示险情、召唤伙伴。不但如此,狄人军中还训练专人,各营配备,目的,就是为了发射之时,能获得更响亮的声音。

如此刻,这样夜深人静,一支鸣镝若由受过训练的人发射,足以能将警示声传到十里之外。

意外来得太快。

杨虎距这些人更近,来不及回到林中了,更担心自己会将这些狄人的注意力引到林子里去,当时停止撤退,就地趴伏了下去,却没想到,这狄人军官精明如斯。

附近不知还有多少狄兵,倘若被他召来,后果不堪设想。

他在对方十几步外,一时无法扑到近前阻止,手边更未携弓箭。眼看狄兵就要放箭了,从地上扑跃前冲,投出了匕首。

匕首噗地插入了狄兵的胸,那士兵身体打了个摆子,倒地,弓箭也随之掉落在地。

将官抬头,看见对面突然从地上跃起一个装扮如同手下士兵的脸生人,投匕之后,还不罢休,足下没有半分停顿,继续朝那背负鸣镝箭筒的中刀士兵扑去。

他大骇,一边后退,大声召附近的手下上前,放箭阻挡,一边也是临危不乱,自己一把抓起掉落在他近旁的弓和鸣镝,待要亲自发射。

杨虎手边再无任何可用的武器了,见状,肝胆皆裂。

两个奔来的狄兵朝他射箭,利箭嗖嗖地飞,一支深深插入他肩。他红着眼,一把拗断插在身上的箭杆,足下非但没有停顿,反而愈发迅捷,整个人势若疯虎,用尽全力,纵身要朝这狄人军官扑去。

纵然是同归于尽,他也必须要将这能要命的鸣镝给毁去。

忽然这时,伴着一道呼呼的风声,在他身后的斜旁方向,一柄臂长的虎头大刀连着刀鞘,向那军官猛掷而去,刀身回旋,最后一下,重重地砸在了对方的面门之上。

这刀极是厚重,连着刀鞘,足有三四十斤,又挟裹着惊人的冲击力道,那军官的鼻梁和面骨登时被砸得粉碎,半张脸凹了进去。他惨叫一声,人仰面跌倒在了地上,手里的弓和鸣镝,也飞了出去。

杨虎一怔,还没来得回头看是怎么回事,就被身后的人一把扑倒在地。

又几支利箭从头顶飞射过去,待他再次抬头,见是樊敬上来了。

樊敬压下杨虎躲过飞矢,随即纵身扑上,从地上抓起他那把方才来不及拔便连鞘掷出的刀,出鞘,朝着地上那个疼痛得已然无法睁目的军官一刀砍去。头滚了下来。再一刀,又砍断了鸣镝和箭筒。

险情化解,樊敬便直起身,目射凶光,提着血淋淋的刀,又向那几个射箭的狄兵扑去。几人见这个穿着和自己相同服色的人满面胡须,悍猛惊人,连将官的头也没了,一时间魂飞魄散,骇得连连后退,转身就要奔逃,没跑几步,就被后面追上来的青木营士兵杀死。

两千将士已从林中涌出,一阵厮杀过后,几百狄兵连同那个千夫长悉数被杀,一个也没留。

大雨过后的泥泞地里,污血横流,到处倒着横七竖八的尸首。张骏从那断头狄将的尸体上翻出一面路牌,送到了姜含元的面前。

她接过,翻了翻。

路牌木削而成,上面写着模仿中原文字而得的狄文,姜含元识得,有这狄将的身份和名字,“都尉昌海”,为防造假,还烫有一个火漆印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