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娘子,”经过上一次在书斋里舌战群儒,书斋掌柜对张梓若记忆深刻,客气地问道:

“张娘子,不知这位写出《三字经》的王应麟是哪位大儒?”

张梓若暗道,王应麟是南宋的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这个时空可未闻其名。

她只好为其编个身份。

“他是我老师的老师之一,是一位隐士。”

掌柜的肃然起敬。

“能写出如此朗朗上口,又深含大义的启蒙读物,必是一位大儒!”

“等等!”

“你说,你老师的老师不止一位?”

掌柜的满面惊愕,又期待不已。

顾云淮也满怀探究的望向张梓若。

张梓若笑道:“我的老师说,他曾经到过一个地方,繁华,富足,安宁。

在那里,人人知书达理,丰衣足食,十分好客。且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他以为自己到了桃花源。

但那个地方比书中描写的桃花源还要美,风土人情文化,无不令人惊赞!

且有学识者众多。

他便在那里求学。

学到了不同人教授的学问。

可有一天他去河边打鱼,不小心掉入水中,游上来后,便再也找不着那个地方了。

他终其一生都想要回到那个地方,四处游历,只为寻找。

只可惜,直到去世也未找到。

我只是侥幸救过他,他便将自己所学教授于我。

这《三字经》正是他教我的启蒙读物之一。”

因为《三字经》中包含有历史典故,所以,交给掌柜的这本书,张梓若做了一定的删减。

删去这个时空没有的历史事件,或融合本时空史料人物,做一定的改动。

让这本书更契合这个时空。

看掌柜的反应,改动结果应当是可以的。

掌柜的激动道:“不知在下可否能看看其他的启蒙读物?”

“自然。”

张梓若拿出《笠翁对韵》和《增广贤文》的书稿。

掌柜迫不及待地翻开,边看边点头,还时不时的拍案叫好。

引得斋中读书之人纷纷看来。

有人认出张梓若,虽好奇,却并未靠近。

只是隔一会就瞅一眼痴迷书稿的掌柜。

掌柜的拿着书稿,爱不释手。

“好书!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尤其是这本《增广贤文》,将人世间的道理归纳得极好!极好!

非看透世事的大智大慧者,绝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张梓若笑道:“我老师说,桃花源里有一句话学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掌柜的倾身靠前,支在柜台上,双目放光道:

“《增广》想必就是这本《增广贤文》,不知《幼学》又是何等神妙之书?”

张梓若宛然一笑,“另一本叫做《幼学琼林》。

包括天文地理、器用制作、鸟兽花木、文事科第、风俗礼仪等等多方面的内容。

只是尚在整理当中,此次未曾带来。”

掌柜的为之扼腕,“如此神书,恨不能一睹为快!”

张梓若笑道:“下次自有机会。”

《幼学琼林》是一部经典,但其中有一些内容,以现代的观点来看,是不合时宜,甚至错误的。

要拿到这个时空来,也必须慎之又慎的对内容进行审阅,修改。

面对掌柜的催促,她说道:“我会加快整理文稿的速度。

但是我有学生要教,要让他们每人有一本,单靠抄写是供应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