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是浇地的人,也忍不住伸头探望。

末了,对儿子说道:“你在这里看着,我去瞅瞅!”

儿子在后面交代自己的兄弟:

“水车灌溉方便,用不了多少人。你在这看着,我也去瞅瞅。”

老大推老二,老二推老三。

最后,剩了个十来岁的孙子,站在地头儿,望着父亲和叔伯欢脱的背影,挥手大叫:

“爹!爹!你们记得快点回来!看完了,换我也去看看!”

筒车旁边,村里的儿郎们合力把石磨和转轮、连轴等安装好。

“能用吗?能用吗?”

众人都伸长了脖子观看。

只见筒车滚动间带动竖轮。竖轮带卧轮。

当卧轮开始转动的时候,上方的石磨也“咕噜噜”跟着转了起来!

“哎,真的行啊!转了!转了!”

“不用人推,也不用牲口拉,磨盘自己就转了!”

“哎呀,这是咋想到的?太妙了!给我一百个脑子,我也想不到还有这样巧妙的布置!”

“那是!张夫子哪是常人能比的?”

“读书人的脑子就是好使!

可惜我家孩子此次没赶上张夫子收学生!

也不知道她下次什么时候收学生?”

旁边的妇人接口道:

“我也想知道!

现在想想,还是顾八爷聪明,怎么着都要让娃娃跟着张夫子读书。

只要能学到张夫子一星半点的本事,还用愁没出息吗?”

众人纷纷点头。

送孩子去学堂的人家心中暗暗庆幸。

没有送和没来得及送孩子上学的人,无不扼腕悔恨。

沈河乐呵道:“我们虽不是张夫子正经的学生,但听公开课,也算是半个学生了。

张夫子布置的课业你们都完成了吗?”

一说这个,众人谈性浓烈。

“我都已经背会了!云淮讲的字我也会写了!”

“我拿树枝在地上写,一个字足足写了三十遍!

如今闭着眼都能画出来水、车、河三个字!”

“那背的呢?你也背会了?张夫子可是说了,要全文背诵!”

正骄傲自己写字成果的人打哈哈,“背了一部分!一部分!

哎,张夫子怎么还不来?不是有人去叫张夫子了吗?”

去送口信的人呼哧呼哧跑回来。

“张夫子说,她还要上课,就不过来了。

牛婶负责为学堂里的孩子们做饭,让她来先用磨盘是一样的。”

众人让开身,让拎着谷物袋子和小炊帚,端着面盆的牛婶夫妇上前。

牛婶儿把麦子倒进磨盘的洞中。

“吱扭、吱扭”

水力带动磨盘。

很快,磨盘边缘就出现了磨好的面粉。

“诶哟!这东西还真是好使!磨面一点也不费劲!”

“可不!就是两个娃娃来,也能看住了!咱们还能去忙活其他的!省不少时间呢!”

大家笑意盈盈地说着话。

牛婶儿欣喜地把面粉扫进面袋子。

其实,今日张夫子让她来,不仅仅是磨学堂要用的面粉,还有她自家的,张夫子也让一并磨了。

她笑道:“托张夫子的福!咱轻便不少!”

她从面袋子里舀出两碗面,倒进面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