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底儿朝天,不是凭空添上许多负债,生活雪上加霜?”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说怎么办?大桑村能被院长的学生带起来,是因为他们擅长织布裁衣,缺的是一个路子。大川家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会!”

“别急、别急!”

油条在旁边打圆场,“院长说,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咱也得因时、因人制宜。大不了,咱们让他从村中低价收菜,统一卖给食堂、酒楼等,他自己也能赚个差价。”

“他能做,别人也能做。而且,他要是包揽了大批的菜蛋供应,其他送菜的农人怎么办?”

“真麻烦……院长究竟是怎么让那么多百姓富起来的?听顾师兄讲的时候,明明感觉很简单。”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愁得堪比忧心儿子前程,烦闷不已。

他们反复念叨张梓若找他们谈话时,所说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共赢、造福百姓,互惠共长”等等。

油条闭着眼,不断思索,河湾村的百姓就多才多艺吗?大川和他们有什么区别?

赵祥直接说道:“咱们在这里想再多,也不如明天跟着走一趟,看看他家,说不定会有新的想法。

另外,咱们分配一下任务,去找酒楼的管事谈关于收菜的事;去找找早期的河湾文化报,看看上面关于百姓致富的故事;去找来自河湾村的百姓打听打听,找不到就找跑物流的人打听。

谁家人去过河湾村的,回家以后,也都找家人问问。争取在上学前,把事情处理好。”

“行!”“我看可以!”同学们纷纷附和。

也有人问:“咱们不去问问夫子和师兄吗?”

“不行!咱们之前和夫子夸了海口,结果一件事都处理不好,不丢人吗?起码咱得自己先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