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的桑石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不高兴,一点儿都不高兴!一句话要读好多好多遍,我嘴皮都要长茧子了!真没意思!”

张梓若笑道:“复习可不是毫无止境的重复,而是有目的的练习。

把新学的知识吃透了,牢牢记在脑子里。下次,你就能够轻而易举的使用。”

“就像我们割麦子,用镰刀,你要是只学了拿镰刀的架势,从不下地去实践,那依旧不会用镰刀割麦子。

只要你下地割上几把,慢慢的就会熟悉技巧,之后用起镰刀来,自然得心应手。”

“是这个道理没错!”乡邻们纷纷点头,“这学啥都是多练练好,不练咋会?连把麦子都割不好!”

“对,所以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张梓若笑道,“要学,更要用!我来考考大家,要是看见明亮的太阳出来了,会怎么说?”

上午未听课的村民们积极参与。

“呀!日头出来了!”

“真明!”

周围人轰然大笑。

“让你们听个有学问的。杲杲出日!”

“啥意思?”

“就是明亮的太阳出来了!”听过课的村民们极其骄傲的挺起了胸膛。

张梓若点了几个人的名字,笑问:“刚才用到所学的知识,是不是觉得特自豪、很高兴?”

“是!”几个人都连连点头,笑的合不拢嘴。

沈河更是美滋滋地说道:“能不骄傲吗?感觉咱也是个读书人了!”

他摇头晃脑:“杲~杲~出日!看这调调,就是不一样!”

说着,他背起手,试图在人群中踱个八字步。

乡邻们又是嘘他,又是笑。

“学了一句话,就当自己是读书老爷了!还走老爷步呢!”

沈河一甩袖子,“嘿,我可不止知道这一句!这知道另外一句,你们可不适合听。”

“有适合听的,你不知道。”

其他同听课的村民不无得意地问他:“咱早上去干活,夜里回来歇了,就咱们的生活,你知道诗里咋说不?”

沈河傻眼:“咋说?”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乡邻得意洋洋,“啊,还有一句,我不告诉你。”

沈河忍不住捶胸顿足,“我就回去叫了个孩子!竟然少听一首诗!”

凡是从头听到尾的乡邻们,此时此刻就是人群中最耀眼的星,说起话来,那叫一个自信,那叫一个骄傲!

他们无不挺直了脊梁,为大家解答时,或背着手,摇头晃脑;或双目熠熠,指天指地,颇有一副指点江山的架势。

张梓若站在台上,众人的神情反应,无不收入眼中。

她看得可乐,询问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了吗?有感受到吗?”

众人会心一笑,高高兴兴道:“有!有!这感觉可太好了!”

“我也想有这样的感觉!”

“这一句话我也学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嘿嘿!”

大家学习热情高涨。

张梓若领他们系统复习了上堂课的知识,然后从“日”字开始讲相关的象形字“旦”,及其字义,词组,相关诗句等。

为了防止大家记混,她并未讲太多相关的字,给大家讲了个总体的概念后,转而开始讲月亮的月。

穿插讲述小故事,帮助大家理解。

由“月”又讲到日月组合而成的“明”,顺便教大家一首《明日歌》。

夕阳西下,绚丽的晚霞铺满了天边,群鸟飞过,竹林飒飒。田野上的晚风带着早春的气息,拂过每一个人的脸颊。

河湾村的男女老少,跟着身披晚霞的张梓若一起吟诵: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