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局面?”张梓若问,“我们有什么能做的?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

“育种,施肥,除虫等等,都属于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以后你们的课程会加上这一项。”

“我划分了几块实验田。大家可以进行对照实验。粮食,关乎国计民生之大事。为提高粮食产量,作出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赞扬的!”

“倘若你们能汲取优秀老农的经验,发明创造出更好用的农具,总结出更好的种植增产方法,编制成书,教授他人,也许会像其他大家一样青史留名。我愿称之为农学家。”

学生们微微睁大了眼睛。种地也能有如此成就吗?

张梓若笑道:“历朝历代,凡经典之作,皆流传于后世。农业是任何朝代都极为重视的存在。哪个朝代不想粮食增产呢?哪个明君会忽视一本集大成之作的农业经典呢?

若有集大成者,必也受人推崇,历经千百年而声名不朽。”

原本因为要去沤肥而心中不舒服的方远,瞬间感觉自己要做的事多了一丝郑重和神圣。他坐直了身子,神色平静且坚定,再无丝毫的不情愿。

他沤的是肥吗?他沤的是国计民生!是百姓生存之根基!

家中有铺子的陈泽举手询问:“夫子,除了增加粮食产量,还有其他的办法吗?世上有没有产量更多的粮食?

就像刚开始大家都种小米,后来人们发现麦子能吃且产量高,就种麦子。要是有产量更高的粮食,直接让百姓换一种粮食种不就好了吗?”

张梓若眸光一闪,心下暗赞,好苗子!

第213章 人杰地灵好地方

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提出一个很好的想法,张梓若尤为高兴。

“这个想法很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跳出了寻常的条件限制,另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非常聪明!”

张梓若大大夸奖了陈泽一番,心情愉悦道,“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苜蓿、葡萄、石榴、芝麻、蚕豆、核桃等一干植物种子。这些都是外来的农作物。”

“这些农作物,我们本土没有,但外域有。同理,产量更高的农作物,我们这里没有,但外域可能有。

我老师曾听人提过,说海外大陆上有口感不错,且产量极高的粮食。

只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索。假如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远渡重洋,探索未知疆域,也许就能找到产量更高的农作物!”

因为自己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答案,而且这种答案很有可能实现,陈泽极为兴奋,同时又有着不解。

“夫子,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探索?张骞能去,为什么现在没人去?”

张梓若笑盈盈道:“张骞出使西域,一路遭遇了多少危险?要到更遥远的大陆去,也许要穿过波涛汹涌的海洋,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的危险。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强大的武力,还要有足够好的可以远航的船只,以及经验丰富的船长、船员等。”

陈泽若有所思,“我明白了,夫子!”

张梓若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们,“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大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想一想,多实践,你们会不断地成长进步!”

“夫子,改进农具可以吗?”

“当然可以!像曲辕犁的出现,就极大的推进了农业的进步!你若能制造出更好用的农具,定能造福许许多多的百姓!”

……

午间休息,方远匆匆忙忙地补功课。交给张梓若检查后,他和朋友结伴去木匠家定制水车和小风扇模型。

张梓若家,大桑村的苏来弟替换牛婶,前来照顾小朋友们。她在家没少照顾弟弟妹妹,性格温柔和顺。很快就和小朋友们打成一团。

她很珍惜这个就近学习的机会,看张梓若有空,就请教张梓若学问。张梓若没空,她就请教小娃娃们。

石头、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