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
张梓若开头:“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
“一生之计在于勤!”
“责人之心责己!”
“恕己之心恕人!”
张梓若背一句,方阵的众人齐声应和一句。
雄浑整齐的背诵声惊飞许多鸟儿。房顶上的公鸡都被吓得扑棱棱飞回地面。
边上的读书人瞠目结舌,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读书,还能这么读?
跑步方阵轰隆隆地从程明达等人面前跑过。
程明达瞪着眼睛,张着嘴好半天合不上。
跑步团从他面前经过,荡起的尘土飞进嘴里。
程明达“噗噗”吐两声,掏出随身携带的锦帕随意擦擦嘴,朝着张梓若他们来时的方向张望。
燕飞疑惑:“师傅,您看什么?”
“孩子和大人的队伍都已经过去了,我等个老人的队伍。”
沈族老背着手,慢悠悠地出来。
“老人的队伍?那得等吃完饭了。”
“为何不一起早读?”
沈族老神气道:“咱和他们不一样!对了,我看你仆从帮你搬行李,那个长长的家伙是不是琴?”
“正是。”
程明达外出游玩,必带三样东西。一是书,二是琴,三是棋。
昨日游玩尽兴,他就让仆从取出古琴,在花树之下连弹两曲,仍觉不够尽兴。游玩回来,还又弹了一曲。
今日听闻沈族老问琴,他捻须笑道:“老哥哥对琴有兴趣?”
“对对。等吃完饭,你让人带着琴,咱们一起过去。”
程明达欣然应下。
河湾村有太多未知的、新奇的东西。在这里他找到了久违的求知向学之心!
想看!想学!
他们同沈族老回家。沈族老的重孙子们衣服穿得歪歪扭扭,趿拉着鞋往外跑。他的重孙女们顶着没扎好的、蓬乱的头发跟在后面。
“太爷爷、程爷爷、燕叔叔,我们早读去了!”
沈族老中气十足地喊道:“慢点跑!人都过去一会儿了,实在赶不上就回来吃饭!”
“知道啦!”孩子们头也不回地挥挥小手,朝前跑去。
程明达叹为观止:“村中读书学习气氛浓厚至此,着实令人心生激荡!读书人当来此,何愁不上进!”
那些留宿的读书人亦有此想法!
宋文乐几人甚至当场就追上了张梓若的队伍,坠在后面跟着喊口号。
别的或许不会,但喊“一二三四”格外响亮!
程明达他们在沈族老家吃完饭,便迫不及待,脚步轻快地跟着沈族老前往目的地。
在村子的晒谷场上已有十几个老头、老太太在等待。
还有几个年轻人,坐在树下靠着树干,昏昏欲睡。
沈族老指指树下,同程明达说道:“把琴放到那里就行。你等会儿跟着我一起活动。要不然让你徒弟弹琴吧,你徒弟会弹吗?”
“会,他琴艺虽称不上一绝,但也绝对精湛。”
程明达笑意盈盈,对教出的徒弟极为满意。
他捋着胡须,笑容欣然。没想到河湾村不仅学习之风浓郁,还有许多欣赏琴曲,陶冶情操之人。
今日不仅要让徒弟好好弹上几曲,等会儿他也要给大家献上一曲,让大家感受这晨光琴声之美。
燕飞带着仆从往树下放琴。
年轻人忙起身让位,高兴地打招呼:“燕夫子,你也来演奏吗?”
也?
燕飞问他们:“你们也是负责演奏的?”
“对,我是吹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