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的书生要考虑的只有道德,书坊要考虑的就多了,为了脱颖而出,有在情节上下力气的,也有在外表上做苦工的,什么模仿横排字,把纸裁成天纸大小都不在话下。
当然了发行也是另一个问题,总不能光明正大的放在铺子里卖,于是他们雇了一些帮闲和乞儿,悄悄的把纸页分发了卖出去,去到茶馆这种地方凑上去加入话题引导就是策略之一。
这样的努力下,书坊也的的确确赚到了钱,只是因为参与的人多了,赚得并不多,但这个模式已经启发了书坊,既然有人想看这些权贵的逸闻,那就继续编下去好了,要是有人追究,那就用那个某大人某王爷的做法嘛~
横竖天纸在前头挡着,有什么推过去就好了!
虽然清廷对文人的诗词文章抠得紧,但对于民间下里巴人上不得台面的娱乐,倒是没管制得太严格,毕竟搞舆论还是文人专场,百姓们笑一笑乐一乐,又能怎样呢?
前朝也只说不许生员议政,贫苦人骂一句皇帝老儿是没人会当案子办的。
这样的基础下,印书坊虽然生意不大好,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活路,刻印经典或者是经书再加上一些小说戏文,总还是磕磕绊绊撑住了。
不过文人毕竟是主要消费群体,失却了这一项,他们日子也不好过,如今有机会赚一笔钱打通百姓的市场,他们也不介意冒险试一试。
这一试,回报就有了。
纸页的销量远超预计,倒像是有意想不到的人买了去。
某不起眼的府邸。
留着几捋胡须的中年男人一脸满意。
“这个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