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这话,梨花放心回屋收拾行李去了。

她的屋在西边,白天出门时,屋里还乱糟糟的,再进门,桌椅板凳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衣衫鞋袜也叠好搁进了柜子里。

她挑了块深色的布铺在竹席上,然后往上面放东西。

深灰色的夏裳两套,竹黄色的冬装两套,四双鞋,一个水壶和一个火折子。

东西不多,打好结绑在背上,感觉不到重。

她把包袱背到赵广安的屋,紧接着就去了灶房。

家里人多,灶房一个人的话忙不过来,所以平日都是刘二媳妇和他老娘在管,梨花本想爬窗户进去,不料里面噼里啪啦燃着柴火。

米饭的香扑鼻而来。

她咽了咽口水,探出头,视线与刘二媳妇撞个正着。

刘二媳妇眨眨眼,扯起嘴笑起来,“三娘子,我煮饭,快好了。”

梨花看着她,火星子烧得旺,照亮了她鼻翼两侧的麻子,分外瘆人。

刘二媳妇似乎不知道,仍在那儿笑。

梨花攀着窗棂跳进去,左右看了看,“佟阿婆呢?”

“去老太太屋了。”刘二媳妇继续搅釜里的米,梨花走近一瞧,“我想吃米饭。”

“那我沥米。”刘二媳妇搁下木勺,去找筲箕和木盆,她动作慢吞吞的,梨花怕米糊了,拿着勺往釜里搅了搅。

问刘二媳妇同样的问题, “刘二婶,你想随我们离开这儿吗?”

刘二媳妇把筲箕架在木盆上,一脸笑嘻嘻的,“我听刘二的。”

梨花心里有了数,“待会你就回屋收拾,带几件薄衣服和厚衣服就好了。”

“咱要在县里待很久吗?”刘二媳妇笑道,“离秋凉还要很久呢。”

梨花说,“有牛车,多带几件衣服占不了多少位置。”

“被褥带吗?”

“不带。”

厚衣服有布挡着,若是被褥,外面那些人就该起疑了。

她家是地主,一旦招摇过市就会成为衙门杀鸡儆猴的对象。

梨花不敢冒险。

锅里重新添了水,刘二媳妇把米倒进饭甑,再把饭甑放到釜里,盖上竹制的釜冠,问道,“要带粮油吗?”

梨花来灶房就是为这事,“你忙你的,灶房里的物件我来收拾就好。”

“我帮你呀。”刘二媳妇拍拍衣服,“不行,刘二说了,你是东家,我要帮你干活。”

梨花想了想,“那你揉面蒸些馒头。”

刘二媳妇反手指着自己,“我吗?我娘不让我碰细面的。”

舀米和面是她婆婆在做,有次她婆婆生病起不来床,她就自己去舀缸里的米,差点被她婆婆打死。

梨花知道这事,佟婆子偏心刘大两口子,经常苛责刘二两口子,尤其是刘二媳妇有点傻,稍不顺她的意,她就打骂人家。

看刘二媳妇害怕,梨花说,“我让你做的,她不敢说什么。”

刘二媳妇这才抱着盆舀细面去了。

005 囤粮囤药

细面用麻袋装着堆在靠墙的竹架上。

竹架共两层,底下是石鑊,陶鬲,泥甗和铜鼎等炊具,上面是一排拴紧的麻袋,这两个月要吃的稻,菽,麦,稷,黍都在麻袋里。

刘二媳妇和面时,梨花悄悄解开了麻袋。

有件事她谁都没说,那日高热后,她有了一口棺材,之所以是棺材不是柜子,因为它的尺寸和后院杂物间的棺材差不多。

稍有不同的是,她的棺材不能躺人,只能囤物。

前几天,她溜进大伯屋翻东西被发现后,索性把屋里值钱的物件全藏进棺材里,大伯娘大发雷霆的要搜她的身,结果啥都没搜出来。

想到大伯娘气得眼歪嘴斜的模样,梨花嘴角微扬,拿起米斗,肆无忌惮的往棺材里舀粮食。

稻谷没脱壳,她只舀了五升,菽能做种子用,她舀了两斗,稷属粗粮,容易果腹,她舀了半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