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的小岛上读书,他的妻子常常做了他喜欢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只是小岛遥远,妻子将米线送来时已经凉了。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厚厚的油脂有保持温度的作用,不仅能将配菜烫熟,还能让米线变得更加爽口。于是她先将肥鸡,筒子骨等熬出清汤,上覆厚厚的鸡油,米线在家煮熟,配菜都切得薄薄的,等到上岛之后再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现熟现吃,既香滑新鲜,又温热驱寒,引得众人纷纷效仿。
因秀才娘子到小岛上时需要过一座桥,人们便将这种美食叫做“过桥米线”,很快,过桥米线风靡全国,成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稚嫩幼儿都喜欢的食物。
苏锦召正是要做这道美食。
自制干米线放入温水内浸泡。猪大骨、鸡骨架斩件,冲洗干净。
汤锅内加入清水,放葱结、姜块、草果、砂仁、猪大骨、鸡架,盖上盖子煲煮半个时辰。
找两个大平盘,盘内各摆几个小碟子,素盘的小碟子内放入素盘的小碟子内放入口蘑片、胡萝卜丝、韭菜段、木耳丝、豆腐皮、生菜和葱花。
荤碟子内放入嫩牛肉片,生鱼片、现炸小酥肉、树花、鲜虫草花、炒熟的牛肝菌、再打入两颗鹌鹑蛋。
半个时辰后打开汤盖,调入盐、胡椒粉。另取一小砂锅,淋入鸡油,将熬好的底汤加入烧锅中,与鸡油一起煮开。泡软的米线煮熟后捞入碗中,与砂锅、配菜盘一起放入食盒,即可送往养安堂给白老夫人品尝。
苏锦召一脸兴奋地将炖锅般大小的食盒交给了徐嬷嬷,并将过桥米线的正确食用方法告给了对方,许是上了些年纪对新鲜的事物接受无能,徐嬷嬷听了半天也不理解为什么要把生菜叶子和生鹌鹑蛋当着白老夫人的面放进砂锅里,无奈,苏锦召只得换了件干净的衣裳,跟着徐嬷嬷一起去了养安堂。
一入养安堂,苏锦召立刻被各式各样的紫檀木家具吸引住了目光。
宛若进入了紫檀木博物馆的苏锦召在心中默默感叹了一回,步伐匆匆地跟着徐嬷嬷进了西偏厅白老夫人日常用来用膳的地方。
西偏厅内,白老夫人正在和裴氏商量着什么,字字句句皆离不开“子苒”二字,边说边叹气,似是为此人愁断了心肠。见徐嬷嬷带着苏锦召来了,白老夫人停止了与裴氏之间的对话,且笑盈盈地徐嬷嬷道:“怎么去了这么久?还有,你为何将苏厨娘带过来了?”
徐嬷嬷笑道:“老奴在小厨房里看苏厨娘做饭看得入迷,一不小心竟是忘记了时间,便将苏厨娘和老夫人的朝食一并带回来了。”
“这话说得有关窍,你老实告诉我,你到底为何将苏厨娘带来了?”白老夫人与徐嬷嬷打趣道。
徐嬷嬷双手交握搭在身前,自嘲地道:“老奴木讷,听了许久也听不懂苏厨娘今日做出的饭食该怎样吃,便干脆将苏厨娘带来了。”
“哦?”白老夫人顿时来了兴致,“瞧你笨的,怎的连吃都不会了?”
说着对苏锦召招了招手:“苏厨娘,你来告诉我,你今日到底做了什么,怎的就将徐嬷嬷为难住了。”
徐嬷嬷便讪笑地退到了白老夫人的身后,将位置给苏锦召让了出来,苏锦召冲着白老夫人和裴氏福了福,一边摆盘一边介绍:“奴听徐嬷嬷说老夫人今日想吃口热乎乎,香喷喷,像汤饼却又不是汤饼的饭食,便为老夫人做了过桥米线。这过桥米线讲究个鲜香滑嫩,配菜和米线都是现吃现下的,如此,才能保证过桥米线的鲜嫩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