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1 / 3)

这作见证的事儿就一拖再拖,时间久了,郭氏老两口子就觉得没那个必要了,相熟的人谁还不知道郭家有了养子的事儿?而且还是郭大叔的亲侄子。就是点头之交,也都知道郭家有了承嗣之人了。

不过,待到金宝要娶亲的时候,老俩口还是觉得办个过继文书比较稳妥。

可是,还没来得及告知金宝和贾婆子他们,就有了小贾氏上门的事儿。此后家里是非不断,老两口再也没有把这件事摆到台面上来说。也许,潜意识里老两口子就有了不好的预感。

所以,虽说金宝入郭家为嗣的事儿街坊邻里心照不宣都默认了,却没有正式的见证人,更别提摁了手印的正经文书了。

如今正经细究起来,这金宝可谓名不正言不顺。金宝,除了“郭”这个姓,和郭家的家产没有半文钱的关系。

过继的事一直没有办文书,不能说是因为郭氏老两口虚情假意,嘴上一套心里一套。事出有因,只能说天意弄人。只看郭氏老两口肯拿出多年积蓄给金宝去京里闯荡,亲生的也不过如此,就知道他们不是没有付出过真心。

虽说当初郭氏两口子不是有意特意为止,但如今看以来更像一场笑话。半拉养子就嚣张至此,而郭氏老两口竟然被狠狠拿捏了这么多年?让人不由摇头喟叹。

事实是,要想赶金宝出郭家,再简单不过了。连见证人都不用请,直接托了老文书就成,不过就是口头上的儿子,实际上确是入赘女婿的侄子而已。

韵秋不知道该说什么。干爹干娘是当局者迷,明明刀把子就握在手里,却兜兜转转纠缠这么多年只余伤痛。如今的一场笑局,却收网了一竿子局中人那么多年,嬉笑怒骂,嗔痴疯癫,不过一场莫名其妙而已。

可世间之事,无奇不有、无巧不成书。

就像她自己的前世,又何尝不是一场荒诞的笑话。

作者有话要说:紧赶慢赶,终于在十八点零九分码完今天的两章字!

60醒悟

看着老头子在炕上煎熬的样子,郭氏心死如灰烬。

郭老头的父母全都已经不在了,老家也没啥可顾忌的。痛定思痛,郭氏老两口这回终于下定决心地要把金宝迁出郭家的户薄,不再抱任何痴心妄想。了绝这份半路的父母情分,以后和贾婆子一家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

人心不足蛇吞象,尤其还是亲手养大的孩子,老两口子可是伤透了心肠了。

街坊邻里都说太便宜贾婆子他们了。远近谁人不知道郭家前几年小吵大闹跟喝凉白开一样稀松平常?

远的不说,就说金宝带着媳妇孩子进京的时候,可是掏空了郭家全部的家底儿做本钱,少说也有一百两。那个时候,就有人劝郭氏多留点心眼,可不敢在那个时候就掏心挖肺地一股脑全贴了金宝,只是,哎!

如今既然彻底撕破了脸,倒不如趁此机会当面锣对面鼓地说个干脆,追回当初的那笔银子,并索要金宝这些年的吃穿花用、还有娶媳妇生孙子的宴席钱……这是老街坊们不约而同的意思。

而且,有了诸多人证,治金宝个“忤逆”也是轻而易举的。虽说他那个郭家嗣子是言不正明不顺的,可只要大家一致保证当初做了口头见证,众口一词,不是也是。反过来,如果情势需要,众人也可以让他是也不是。

论情论理的,大家都站在郭家一边。总之,要让金宝站着不是坐着也歪,左右绝源。

白吃白喝白拿了郭家的,翻脸不认人还想毫发无损地归宗,世上就没那么便宜的事儿!

郭老头发了话,他再也不许金宝踏进郭家的门槛一步,眼不见心不烦地断了关系。 其余的事儿,不用和他商量,都听郭氏的,劳烦老街坊们多多帮衬郭氏这个妇道人家。不用顾忌他的感受,该咋办就咋办。等他养好了身体,再请大家喝一顿聊表谢意。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街坊们在等郭氏的意思,就等她点头了,这种事就该快刀斩乱麻。

可郭氏还在犹豫之中,她恨不得一刻也不等就把金宝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