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在年前,这么多年你都没在家过个安生年了!”
韵秋心里明白,自家人都想她在家里过个年再出嫁。可在议亲的时候却不敢提这个话头,生怕惹了孟家不快。这门亲事,从头到尾自家都处在劣势之中,孟家牢牢握着主动权。好在,孟家是和善人家,这次又赶巧把婚期定在了明年。
其实,韵秋心里也是庆幸不已。她还没准备好太快就嫁进去孟家,能晚一天是一天。嫁了人,可就彻底结束了姑娘家黑睡大明起的好日子。做人家媳妇的日子里除了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还要相夫教子伺候公婆。
以后日子过得顺不顺,不仅要自己男人喜欢,也要讨得婆婆欢心。就算不是深宅大院,家里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都是婆婆说了算,可都在婆婆眼皮子地下晾开了。婆婆再好也不是亲娘,远了近了都不好,要小心翼翼地揣摩微妙的婆媳关系。不然怎么会有那句心酸的老话,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婆。
倒是妯娌间的相处,韵秋是一点也不担心的。春桃姐不是吹毛求疵的人,只要真心敬着她,将心比心,肯定能和睦相处的。
婚期大概说定了,按照惯例,孟家大概会在来年二月份送来聘。
林氏又慌着念叨起韵秋嫁妆的事情,和大郎商量“大郎,我看二丫的嫁妆可是该准备起来了!”
“可不是!”大郎乐呵呵地说,“衣服啥的自然是娘操心,这陪嫁的木盆木桶和木板箱可都该去木匠那里打做了,找木匠的事儿交给我。”大郎说着还用力拍着胸脯子,省的人不知道他身体结实似的。
林氏点头,想了想又笑着说,“近处的刘木匠家是不行的,咱家倒是不在乎,就怕他家面上臊得慌!”说着又为难起来,“也不知道哪个木匠的活计好!要不,娘先跟你朱大娘打听打听再说!”
不怪乎林氏会这样说,实在是这些年自家哪里去木匠铺添置过好点的上漆物件。
就是大郎和刘氏成亲那会儿,家里日子紧凑,也没添置啥新家什儿。当时,王翠花也只陪送了一只两盆,也没有上红漆。
想起那时候娶媳妇的寒酸样,林氏觉得真是委屈了刘氏。只是,也是没法子的事情,那个时候真是作难啊。
“我看,打木板箱的时候,也顺带的给四娘做一个。你们屋里也早该添置个装衣物的箱子了。”林氏叹息地说。
“我和四娘不用箱子日子不也过的好好的!”大郎先是一愣,然后挥手反驳,“家里虽说积了点儿钱,可看孟家的架势,聘礼肯定不老少,没得让二丫的嫁妆寒酸的让孟家人笑话!”
“难道多给二丫陪嫁个木板箱就脸上有光了不成?就算家里的钱全都给二丫做了陪嫁也肯定赶不上孟家的聘礼!咱量力而行尽心尽力地给二丫添置物件就行了,不必攀比那些虚头。”林氏倒是想得开,“反正孟家的聘礼到时候全给二丫带过去,咱们一样都不留。咱家啥样,孟家也清楚。人家难道是贪图嫁妆才娶了你妹子的?”
大郎不再反对,倒是想着是不是可以瞒着娘亲,冬天再进趟深山采药卖,好多换几两银子给二丫打件像样的首饰做陪嫁。
因为定亲的事情,韵秋都拖了好久没有进城了。
再有一个月左右可就要收秋了。那个时候家里要忙着掰包谷、拔落生的,肯定不得闲。正好最近也断断续续第做了不少的手工,韵秋就准备去趟县城。
现在正是煮苞谷棒子吃的时候,大郎撇了二十多个嫩玉米棒子给韵秋带上。家里又给郭氏带了不少自家种的菜,还有新晒出来的酱豆。
林氏还交代韵秋,让郭氏带着她去买些好缎子做嫁衣盖头啥的,这些针线活从现在起就要慢慢地准备起来了。
郭家带上韵秋也才三口人吃饭,哪里一下子就吃得完这么多苞谷棒子。再者,摘下来的嫩苞谷棒子就该当天吃,隔了夜啃起来就不好吃了。
郭氏就给几户老邻居每家送了两三棒子,虽说不是啥值钱的稀罕玩意儿,多少也是个意思。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了,虽说是城里人,但人情往来和乡下也差不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