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都是好人,肯定会照顾好全哥儿的。说来也是我私心里,想让全哥儿多见见世面,将来能多些出息。只是,娘心里肯定要难受,全哥儿长这么大,还不曾离开她身边一晚。”
大郎点头,“可不是,全哥儿自小贴着娘长大,只要他不哼哼唧唧地闹腾,去住几天正好磨磨性子啥的,可比窝在乡下啥都不知道强。况且郭大娘他们有家有院的,还能拐带了全哥儿不成!”说着笑起来,“就是想拐带也晚了,全哥儿这么大了,咋地也养不熟了,谁家肯买了去做儿子!”
因为郭氏放心不下老头子一个人出摊子,一大早的就要回城里去,留都留不住。
林氏只得让大郎又去借了朱大娘家的牛车,好送了郭氏和全哥儿去了镇上的大车店。
林氏先是偷偷给了全哥儿十文钱,想了想又加了三文钱,让他遇到想吃的就自己买,可不能要郭大娘的钱。
这边,韵秋和刘氏又摘了自家菜园子里种出来的丝瓜、茄子、豆角、辣椒,还割了韭菜,满满地装了两大篮子放到牛车上。
送走了他们,林氏有些失落心酸地赌气说,“这个没良心的小崽子,说去就去了,坐在车上头都不回的!真是白稀罕他一场。说不得,将来就是个娶了媳妇不要娘的冤家。”
刘氏在一旁低声笑着说,“娘,全哥儿咋没回头了,可不是一直朝咱们挥手了嘛?”
韵秋搂了林氏的肩膀,安慰她道,“娘,我知道全哥儿自小没离开过您,您心里舍不得,这回也是怜惜感念郭大娘才松的口。可是,全哥儿长这么大,舅家没去过几回不说,就是去了周婆子也没啥好脸色,二姑家更是连门朝哪都不知道。看着村子里的小伙伴三不五时的去亲戚家住几天,全哥儿嘴上不说心里可是羡慕的紧。现在正是农闲的时候,家里也不是非得指着他割草啥的。碰巧郭大娘心里稀罕他,又是个靠得住的......让全哥儿去见见世面也是好的。别看他还小,心眼可是比大哥多,说不得将来真的能做个大掌柜的啥的。他真要是出息了,娘不也能少操些心......”
韵秋一席话话,冲散了林氏心头的难受,“可不是,都是娘想左了。小鸟养大了,总是要扑棱翅膀自己去觅食的。全哥儿虽说是个老幺儿,我也不能总把他拴在身边。况且,他又不是个闺女,是个将来要自己撑门立户的男人。当年,你大哥十二三岁就扛了锄头去深山里挖草药、去泥瓦班子掂泥兜了......”
林氏重新高兴了起来,立刻又想起了另一件大事,“哎呦,瞧我糊涂的,眼看这天儿都大亮了,我要赶快去找邻村的乔媒婆说说,这才是咱家现在的头等大事儿。不,还是先去找罗二媳妇,她家住得近......”林氏嘴里自言自语地嘀咕,又一溜烟的出了院子,去办自家闺女的大事儿了。
真是养儿养女都是债,可怜天下父母心。
作者有话要说:很快,韵秋就会明白她自己想错了,胡家根本用不着出手为难她。
38树欲静
家里恢复了平静。
刘氏喂了兔子,又拌了猪食,就去东里间和韵秋一起做手工。大宝在炕上利索地爬来爬去,不时地捣乱。
大宝尤其对花花绿绿的珠子和剪刀有兴趣,老是想抓一把。韵秋她们姑嫂既要做活,还要分神看顾他。
刘氏边做边随意说,“小姑,咱家的布头可不多了,估计顶多也就能再做个三四十朵了!”
韵秋闻言笑起来,“想当初咱总共才花了十文钱就从镇上乔裁缝那里买了这么多布条条!”
刘氏兴奋地提议,“那咱就再去乔裁缝那里多买些回来!”
韵秋笑着摇头,“嫂子,镇上一年能有多少人去裁缝铺子做衣服?就咱买回来的这一包袱布头,估计他家可是攒了小两年的了。短时间内咱们就是再去,也弄不到啥好的布头了。”
林氏焦急,“那可咋办呀?”
韵秋安慰她,“嫂子你别急啊,你想想,城里的裁缝铺子生意肯定比镇上好。到时候,我们托了干娘去城里的裁缝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