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贺家十位儿郎只剩几根骨头的棺材运抵盛京城那日,景章帝不顾大将军府正在办白事,满府仅剩的霜妇尽数还在悲痛之中,当即命内监在灵堂上,在亡魂前下旨将全府妇孺收押,并定于秋后问斩。
牢中情景又怎堪回顾,还未等到秋后,数十贺府妇孺近半已赴了黄泉。
贺妃是贺老将军最小的女儿,入宫二十余载,在深宫里不敢有自己的子嗣,自听说母家出事后,不管天寒地冻,一次次地跪在御书房外陈述父亲为将十数载,绝非刚愎用军之人,请皇帝派钦差彻查此事。
但景章帝充耳不闻,更在贺府满门覆灭后,赐她一杯毒酒。
事实的真相于四年后。
当年岁末,凌恒出使夏国,回来后将一件件证据以及证人带到了景章帝面前。
起因非但不是贺老将军冒进,以自己及贺家儿郎为诱饵中了夏国大军的圈套,而是凌云为了拿军功,为了早日回盛京,将刀架在自个儿脖子上逼迫贺老将军的。
近年关,但战事胶着,若在年前不能把夏国人赶出北晋,来年他们的马养得膘肥体壮,更难打。
且将士们也想家了,离开家快一年了,谁都想回家过个年,与妻儿老小吃一顿团圆饭。
凌云也想早日回盛京。
贺老将军提出他带兵三万,在燕山关一带引出夏国大军。
再由两位副将也就是贺老将军的长子、及小儿子各领四万从左右两翼包抄,长孙再领四万余下的贺家军绕到夏国大军后方,切断他们的退路,将夏国大军来个关门打虎。
但,凌云不同意。
他说既然要引出夏国大军,那么只贺老将军一人肯定不够,要做戏就要做得真。
夏国大军常年受贺家军压制,必对贺家满门儿郎恨到了骨子里,若是贺家人全部上阵,夏国大军绝对不会再有顾忌。
再由他率余下的十二万人按原定计划。
这是决定胜负最关键的一杖。
贺老将军并一干老将自然不同意,此举太冒险了。
凌云用剑架脖子上,以死相逼。
逼得贺老将军没法子,只能将所有贺家儿郎带上,出发前千叮嘱,万嘱咐,一定要原定计划行事,必须在第二天的辰时前赶到燕山关。
可是,这世上,最难测的便是人心。
凌云整整晚了两天,直到第四天才率大军赶到。
迟迟得不到援军的贺老将军带着一众贺家军以及九位贺家儿郎战到了最后一刻,被一把火烧得只剩几根骸骨。
第50章 大将军府
凌云率余下十二万大军,将还未及时撤出峡谷的夏国大军围困,来了个瓮中捉鳖。
最终这场大战是以凌云立下不世之功结束的。
当景章帝将凌云贬为庶民,流放三千里,还贺老将军一众儿郎及贺家一族公道之时,贺家满门早成了黄土一抔,白骨一堆。
什么都没了意义。
当时凌恒言辞凿凿,说他在夏国时,救下了被夏国当成奴隶使唤的贺老将军的文书,并拿到了当年战事的随军记录,才使得真相能大白于天下。
当时的合情合理,如今想来,也不过是凌恒为了扳倒他的一个个兄弟使下的阴谋诡计罢了。
这位文书应该在凌恒出使夏国之前便已经被他找到,也拿到了当年的随军记录。
否则出使夏国这种事,只需礼部出面便可,无需已是储君炙手可热人选的凌恒前往。
还有一点未弄明白的是,凌云为什么要晚两天才派出援军?
景章帝为何对此只字不提?
李双晚满目悲怆,便听到砰的一声巨响。
那匹快马再坚持不住,前蹄刚奔出去,便跪在地,抽搐死去。
信使也连连滚了数圈,口中鼻中不断涌出鲜血。
他一把抓住翻滚至面前人的腿,将那人拉拽下来,将手中信塞到他手中,颤抖着握紧了,从涌血的嘴里艰难吐出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