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标准答案从天上来的。

可是只要稍微跟天兵相处一下,就会知道,他们并不像是一般大众对仙人的印象那样,反而鲜活得更近似普通人。

甚至像是刘禹锡这样的官员,会更加明显地感受到,天兵之中应该有一个十分强大而又严密的组织,并且在他们来到大唐之后,依旧继续影响甚至管控着他们。

所以他们虽然也会对陛下献上忠诚,却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

对于天兵以及他们背后那一切的研究,是一件几乎所有人都默契地不会宣之于口、却能暗会于心的事。

而现在,刘禹锡在这场离奇又玄幻的梦境之中,似乎终于窥到了一点天兵的秘密。

刘禹锡理了半天,终于从庞杂的信息里挑出了一根线头宪宗李纯,这个庙号跟他所知的不同,还有后面的懿宗、僖宗,又是怎么回事?

当然,要说天兵身为天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也不是不行。

但看天兵那种随意褒贬的语气,刘禹锡总觉得,她们更像是在谈论……历史。

就像唐人谈论秦汉魏晋那样。

天兵……是后世之人?

如果这么解释,很多事情倒是都说得通了。

比如当初,就是天兵主动跑到朗州去见他的,刘禹锡一直不太明白是为什么,就算坊间一直有传闻说天兵喜欢才子,就算他确实薄有才名,也不至于如此。

但想想看,如果自己有机会生在魏晋之世,能亲眼看到竹林七贤、建安七子那样的人物,肯定是要主动去拜见的。

最好还能切磋一番。

这么一说,倒确实不曾听闻天兵与人切磋技艺,看来他们是真的不擅长诗文。

这同样是很多人疑惑的地方,以天兵的学识和眼光,不该如此。

但若是后世之人,也就正常了,韩愈和柳宗元一直在搞的古文运动,就是要学习秦汉文章,但是真正学得好的,也不过寥寥。

大约天兵所生的时代,已经不学这些了吧?

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自从大唐开始推行天兵提倡的许多新科目之后,能吟诗作对的人就变少了,而是各有所长,便如韩十八所说,“术业有专攻”。

刘禹锡有对天兵的了解,很快就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其他人就没那么容易了。

当然,也有可能因为剩下的人都是大唐皇帝,被点名的就不说了,就算没被点名,代入感也很强。

看到李唐皇室被人如此褒贬,他们首先就是愤怒,但很快又会意识到,这种愤怒毫无意义且不说天兵会不会知道他们的愤怒,就算知道,恐怕也不会在乎。

特权时代培养出来的特权皇帝,比所有人都更清楚特权来自何处。身份和地位?

不,是强大的力量!

拥有力量,身份和地位自然唾手可得。

天兵拥有能够颠覆一切的力量,自然也就有了睥睨一切的资格。

而他们,会给予这份力量足够的尊重。

就算是李世民,在没成为天可汗之前,也只能与颉利可汗立下渭水之盟。

事实上,聪明人已经意识到,这场“大唐皇帝茶话会”是难得的机遇,不仅能了解自己身故后大唐的发展,还能窥见更多玄奇的力量和手段。

虽然身为已死之人,了解这些没有任何意义,更无法改变什么,可是获取知识、拓宽视野,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所以愤怒很快就被压下,取而代之的是对视频内容的分析和反思。

以及一点点的、被人揭开短处的不自在。

只有一点,毕竟自从来到这里,虽然只过去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但他们已经被揭了不止一次的短,快要习惯了。

所以第二个回过神来的李世民,甚至指挥刘禹锡倒退回去,将这段反复播放了几次。

他们不像刘禹锡这么熟悉天兵,更熟悉韩愈,所以需要多听多看,哪怕要一遍遍体会天兵对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