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香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解释,前面的观音是菩萨的名号,本地风俗,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都会在前面加上这个,祈求保佑。

南诏建国之后,佛教大兴,自然也浸染了本地风俗。

所以这样的名字也不是她一人独有,比如她的小姐妹就叫法华芳。

“哦,就是跟你一起洗衣服的那个。”

这个玩家正好就是帮忙把木盆捡回来的两人之一。

观音香的脸一下子红透了,意识到对方其实早知道那木盆是谁的。

估计是她们看到人影时,对方也看到了她们,那自然也不会漏掉她们飞奔着去报信,叫来一大堆人的场面。

好在先师庙也在小溪边,距离不远,这时正好走到,观音香忙上前开门,请玩家进去。

玩家之前听他们说话,还以为是“仙师庙”,心想修仙文化难道都传播到南诏了?现在抬头一看,才发现是“先师庙”,顿时更加吃惊,“你们寨子里竟也有孔庙?”

南诏的某个深山中的寨子竟然有孔庙,感觉比寨子里有人修仙更不可思议。

观音香开完门,一边领路,一边有些茫然地问,“什么孔庙?”

“不是先师庙吗?”玩家指了指前方庙宇内深衣广袖、峨冠博带,长须飘飘,一派儒雅之态的供像。

呃……说起来,确实有点不太像是孔子……

观音香很快也证实了这一点,说,“这是王先师的庙呀!”

“这位王先师的全名是?”

观音香皱了皱鼻子,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不记得了,不过庙里写着。”

玩家凑过去一看,果然底座上写着造像的名字。王羲之。

三个玩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啊?”

王羲之她们当然知道是谁,还偷溜进皇宫里去看过各种真迹和临摹本呢,但是不管是书法家还是贵族官员,似乎都没法跟几千里之外的南诏扯上关系啊!甚至还有专门供奉他的庙宇,还叫先师庙!

还是之后去观音香家吃饭,听老寨主讲古,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原来当年,韦皋大破南诏,南诏国王异牟寻便果断背弃吐蕃这个宗主国,转而认了大唐当爹,并且送来一批年轻子弟去西川学习汉学。

正值德宗大型文教,丰富而灿烂的中原文化,自然立刻征服了这些年轻人,他们学汉字、学作诗、学饮宴,自然也学会了大唐的书法。因为太宗推崇王羲之的缘故,大唐学习者众,也将这种风气吹到了南诏。

至于王羲之的书法是如何在南诏发扬光大,甚至混成了“先师”,老寨主也不甚清楚,只知道村里的这座庙是一位乌蛮贵族修建的。

时移世易,那位贵族连同他的家族都已没落,这座庙却留了下来。

山民们并不读书,更不知道这位先师的事迹,但一年四季的瓜果、香花供奉却从未断绝。

也算是一段无比奇妙的缘分了。

当晚因为天快黑了,就只收拾出了玩家住的地方,将东西卸下,在老寨主家吃过晚饭之后,赶了一天路的玩家便下线了。

第二天,最后一个上线的玩家刚出现在屋子里,就听到外面传来两位队友的争论声。

出门一看,见两人正跟观音香一起蹲在院子里的那通石碑前,艰难辨认碑上的字。

这碑是她们今早从乱石堆里翻出来的,也不知道刻了多久,又没好好保存,风吹日晒的,很多地方都斑驳、模糊了,所以这会儿,两人还在讨论第一个字念什么。

玩家走出来时,她们已经商量出了结果,“义吧,应该是义的繁体字。义之……都……”

“……”玩家忍不住翻了个白眼,“义你个头啊!羲之顿首,好吗?”

“咦?”三人都回过头来,一脸惊奇地看着她。

玩家忍不住抬手捂脸,“求你们别丢人了,都是丈育吗,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你们都没背过?”

庙里供的是王羲之,那有刻着他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