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人的主食是五谷:稻、麦、菽、黍、稷,不管哪一种,产量顶多也就是二三百斤的样子。
这一下就直接翻了近十倍!
而且这显然还不是它的极限,而是相对保守的估计,要是放开了想,亩产超过三千斤也并非不可能。
之前刘禹锡只是听天兵说这些新作物产量高,但也没想到能高到这种程度。
当然了,这块田是他精心挑选的上等田,侍弄得也精心,整个耕种流程都在天兵的辅佐之下完成,让百姓自己去种,产量多半会减少一些,但怎么也不会低于一千斤。
而这不过是天兵带回来的新作物中的一种,据说红薯和玉米的产量,也不会比土豆更低!
难怪她们要不远万里,去那什么美洲寻找这些作物。
就算按照天兵的说法,这三种作物吃多了会烧心烧胃,并不能完全取代五谷成为日常的主食,那也终究是食物啊!
有了这些新作物,大唐日后岂非再无饥馑?
刘禹锡想着想着,自己都被那未来的蓝图所打动,有些痴了。
其实他是想多了,如果仅仅只是提升农作物的产量而不改变固有的生产关系,那即便粮食产量上来了,人口数量增加了,底层百姓的生活依旧不会有太多的改变,无非是能压榨出更多油水,供养更多食利者罢了。
民国时期国内有四亿人口,过得最好的那一批已经彻底与国际接轨,用上了汽车、电灯、电话,衣香鬓影、灯红酒绿,可是绝大多数人却仍在贫困线上挣扎,为了一口吃的卖命。
财富会自动向上汇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将更多的部分留在创造财富的人手里,才能打破这种状态。
好在如今的大唐,确实可以做到再无饥馑。
“要称一下吗?”施青青打断了刘禹锡的幻想。
他回过神来,连忙点头。
这一株土豆果然差不多一斤,之后他又挖了另外几株被割了叶子的,重量也都在一斤上下。
刘禹锡珍而重之地将地里的土豆全都收了起来,捡到几个只有指甲盖大小的,他还可惜又心疼地小声嘀咕,“我就说还能再长一长。”
虽然是小声嘀咕,但施青青还是听到了,笑着道,“那不就赶不上第一茬了吗?”
也对,刘禹锡反应过来。
他们今天特意过来挖土豆,可不是为了看看它的产量有多高那个完全可以等收获的时候再去统计。
现在是要挖出今年的第一批新土豆,让天兵送进宫去,作为给雁来的献礼。
朗州地处南方,这批土豆是去年冬天就种下的,因此成熟得很早,不但是今年的第一批,应该也是整个大唐的第一批,自然意义非凡。
所以施青青一说要带回去献给陛下,刘禹锡立刻就答应了。
虽然有点邀功的意思,但他这次回到朗州确实做了不少事,围湖造田、山地屯垦,种茶叶、种果树、推广新作物,还因地制宜地搞起了鱼塘、荷塘养殖……为了能将这些东西运出去,又要组织人手铺桥修路。
如今总算有了成果,想让朝廷、让陛下看看,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最后刘禹锡忍痛挖了三分之一块地,挑选出其中个头均匀的土豆,装在藤编的框里,当天被玩家送到了长安城。
玩家大张旗鼓地抬着藤筐进宫,自然引来了许多人的关注。听说这就是陛下登基时,那美洲部落的酋长所献的新式作物,大家都十分好奇,自然打探了起来。
所以等到三只藤筐被送到雁来面前时,全长安城都已经传遍了,这种叫做“土豆”的新式作物,产量有两三千斤!
延英殿里,雁来正与宰相重臣议事,所以大家都看到了这三只藤筐。
两只装着清洗干净的黄澄澄、圆滚滚的土豆,最后一只却是连土豆的植株和下面的泥土一起装进筐里的,因为没耽误时间,花和叶看着都还很精神。
这是刘禹锡的主意。
既然是献礼,自然要让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