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者自然都以此为荣,而且因为有简拔人才之恩,天下士人也目之为座主,自然声誉日隆。

到武宗年间,李德裕为相,上奏称,科举本是为了选拔人才,本来是国家大典,现在却都觉得被座主赏识是恩惠,“遂成胶固,时风寝坏,树党背公,靡不由此”,请求禁止进士及第之后聚集参谒、广为宴会之事。

这番话可谓高见,结果政敌说他是因为自己并非进士出身,便要排挤他人属实是一个人孤立一群人了。

待武宗去世,宣宗即位,李德裕获罪,一切悉复旧态。

只能说,老李家的人还是太全面、太超前了。

雁来刚才说要设殿试,自己亲自覆核科举结果,其实只是一时心血来潮,也是因为殿试在她的印象里已经是科举的固定环节,倒是没有多想。

这会儿静下来才意识到,殿试之所以能从宋一直沿用到清,不就是因为“天子门生”这四个字吗?

但现在是大唐,此时风气如此,而且元和朝还没有开始党争,她不跟任何人商量就直接做了这个决定,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在抢朝臣的饭碗来着……

李吉甫酸得这么明显,就是提醒她要不忘记旧人。

想想看,你领导突然把你的工作做了,你觉得他是体谅你辛苦,还是觉得他要裁了你?

何况雁来还不是普通领导。

这么想着,雁来就放慢了脚步,转头问李吉甫,“今年知贡举的人选,李先生可有举荐?”

殿试是殿试,省试是省试,该安抚的人心还是要安抚的。

李吉甫知道她想明白了,就笑道,“人选自当由殿下圣裁,不过殿下既然问起,明日臣等便具折上奏,举荐数人。”

雁来就道,“今年考生人数众多,我打算多点几个考官,唔……就一个主考官,两个副主考官,三个同考官吧,应该差不多了。”

考官人数增加,举荐的人数自然也要相应加倍。

李吉甫想了想,觉得以前一个主考官看三五百人,现在人数增至十倍,多加几个考官也是应该的,便点头称是。

当然不是说总共就这么几个人负责整个科举,这只是需要雁来点名的考官而已,剩下的自然留给礼部去安排,不然这还算是礼部的差事吗?

第二天,李吉甫递上来的名单,也跟雁来想的差不多。

主考官候选人除了礼部侍郎之外,都是当今名士,雁来登基之后的第一科,当然需要一个能压得住场面的人。韩愈这位国子祭酒也混进了大名单,真是可喜可贺。

不过雁来没选他,中规中矩地圈了礼部侍郎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