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学识渊博的人,就越是难以相信。
这不是叶公好龙,而是摇摇欲坠的世界观在试图自救。
副使李逢第一个反应过来,笑道,“我也相信是真。若非这样的神迹,安西军如何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而安西军有此战力,对我等可是大大的好事!”
“这倒是。”其他人也意识到了,安西如今还承认是大唐的地盘,而雁来又是已故燕国大长公主的血脉,那么安西军对吐蕃的威慑力,不就等于是大唐对吐蕃的威慑力吗?
要知道,他们这回出使吐蕃,也是带着任务来的。
话说当年唐德宗登基之后,也有过雄心壮志,打算削藩,结果连续逼反了好几个藩镇,先有四镇之乱,后有泾原兵变,越削越乱,德宗干脆就彻底摆烂了。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时,唐朝曾向吐蕃求援,许诺平乱之后就割让伊西北庭之地。
结果吐蕃出兵不出力,基本没参与主要战争,加上疾疫流行,仗才打到一半就撤兵了。收复长安之后,在李泌的反对下,唐德宗没有兑现割让土地的承诺,只厚给缯帛。这让吐蕃大论尚结赞非常不满,于是在四年之后,以会盟为由,将大唐方面几位主将骗到平凉擒杀。
这就是“平凉劫盟”。
唐德宗这个记仇小能手,从此不见吐蕃使者,不接吐蕃国书,双方关系僵持了将近二十年。
直到德宗晚年,韦皋镇守剑南西川,接连大胜吐蕃,夺回了一部分失地,甚至一度俘虏了吐蕃大相论莽热,献俘于京。大概是德宗那口气终于出了,双方的关系才又再次缓和。
前些年吐蕃国内不太平,连续两任赞普死于非命,大唐作为对照组,也接连死了德宗、顺宗两个皇帝,所以双方都希望能够再次结盟修好。
结盟是吐蕃先提的,先是“复请献滨塞亭障南北数千里求盟”,见大唐不为所动,又改为“归还安乐、秦、原三州”。
这三州都在吐蕃进攻大唐的路线上,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战略要塞,大唐君臣果然被狠狠拿捏了,高高兴兴同意重新会盟。
然后事情就卡在这里了。
这也是吐蕃的祖传艺能了,给敌人画饼、画大饼,用会盟请和之类的方式麻痹敌人的神经,然后抽冷子来一下,让人防不胜防。大唐也算是在这上面吃尽了苦头,所以这次咬死了一定要先归还三州,再举行会盟。
但吐蕃方面显然并不想真的把这张又圆又香的大饼让出来,所以会盟的事从元和元年开始谈,到现在三年了还是没个结果。
这回徐复带来的那封《与吐蕃宰相钵阐布敕书》,就是在催促吐蕃:归还三州之后马上就能结盟,我准备好了,你还在等啥?
从到现在徐复都没能见到两位钵阐布的面,便可知吐蕃在这件事上的态度了。
事实上,别说钵阐布了,就是论勒赞这样的近侍官,徐复也是托高富帅的福才能见一面。平时他们都是被丢在客馆不理会的,吐蕃人也从不掩饰对大唐使臣的轻蔑。
所以徐复之前发现论勒赞对高富帅十分客气时,感觉才会那么微妙。
现在听到副使李逢这样说,徐复脸上也没有任何喜悦之意,而是面含忧虑。
众人都有些不解,“安西亦是我大唐国土,扬的也是我大唐国威,谅那些吐蕃人不敢再轻慢我等。这都是好事,中丞何故不乐?”
“唉!”徐复长叹一口气,“安西虽是大唐国土,可现在的安西军,可不是我大唐的镇兵了。”天兵……
想到这两个字,大伙儿也明白了徐复的担忧,就算把高富帅的说辞打个对折,这支安西军的战斗力也依旧不容小觑。而这样一支强悍的军队,真的会老实听从朝廷的调遣吗?
要知道,大唐国内阳奉阴违甚至各自为政,根本不理会朝廷昭命的藩镇可有不少,焉知安西不是其中之一?
“诸位实在多虑了。”又是副使李逢笑道,“我们原以为安西北庭皆已陷于虏手,如今安西尚在,便是大喜之事。至于